打开微信启动页面,那个孤独的人一如既往地仰望着,但他头顶的地球却为你“转身”。六年来,微信首次更换启动照片,从经典的“蓝色弹珠”更换为能看到中国的气象云图。据说不少人一天内多次重启微信,就是为了能多看一眼“我的中国”。
打开微信的地方,就是中国。微信团队选择在9月25日“换头像”,是为了致敬风云四号,致敬中国科技。因为那一天,风云四号卫星正式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它不仅填补了多项国际空白,更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骄人跨越。
如果说,1972年那张拍自美国阿波罗17号太空船的“蓝色弹珠”宣示的是太空物理的“美国时代”,那么,风云四号的太空驻守则代表着另一个阶段的肇始。不过,与“一辈子造一颗星”的科技史意义相比,从非洲大陆到华夏大地的转换,在文化的意义上更为深沉。
是的,沟通因人类的出现才得以存在并有了意义。云层之下,轮廓清晰的非洲大陆作为人类的起源地,为宣称“一个生活方式”的互联网产品——微信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作为目前国内使用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社交产品,微信以沟通的名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架设起一张无形之网,信息流、情感流将整个世界推到你面前。在不断刷新人类沟通体验的同时,微信支付等理念及技术的创新输出,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全球视野及竞争力。
全球化浪潮下,但凡有点雄心的企业都会以全世界为战场,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一个企业要走向全球,必须以强大的民族文化为立足点。企业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经济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不论名字变得如何时尚、商业模式如何国际化,它的文化背景和基因都很难改变。
现今,文化融合已成时代大背景,想要“上头条”的企业或许可以从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收获些许启示。换句话说,对“民族的”东西心怀多一些的敬意,对滋养自己的文化多一些自信,才能更好把握大时代的“势”与“时”,也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国家如此,艺术发展如此,企业发展亦不例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微信这一换有着不轻的分量。
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地理意义的迁移背后是文明视角的转换,“大好河山风貌”的展示背后,激荡起的是“天涯共此时”式的心灵共振和“我的中国心”式的文化共鸣。借着这一张发光的地球照,传统与现代连接,海内与海外相牵,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据悉,微信“变脸”将在28日17时结束。但是,科技与文化的“沟通”势必还会呈现出更加动人心弦的景观。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