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如一日,是坚持;十年如一日,是信念。18年风雨兼程,18年就做一件事:扶贫济困,18年的痴心不改,18年的春华秋实。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为把一件事做好,做到老百姓满意,从35岁拼到现在年过半百。(9月14日红网)
叶剑芝18年来与民同忧乐,痴心不改,专注于“扶贫济困”,把群众当亲人,想贫困群众所想,用行动诠释了孕育于湖湘大地的千古“忧乐精神”。他的坚守,更传递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情怀,为“忧乐精神”注入了时代新内涵。
“忧乐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演变与发展,“忧乐精神”所涵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与情怀始终没有改变,并不断得到了延续与拓展,成为了一种内化于中华文明机理的文化元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范仲淹写在岳阳楼上诠释“忧乐精神”的名言,被传唱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所谓“忧乐共存”“先忧后乐”,不仅体现出一种哲学智慧,更延展出一种天下为公的伦理价值追求。王船山所言“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从忧乐主体与对象上,将“忧乐精神”进行了价值归纳与理念拓展,为后世人们继承与发扬这一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的当前,“忧乐精神”更体现于每一位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担当与使命中。坚守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以关注民生疾苦为出发点,用坚毅的精神、务实的行动为民解忧,最终实现与民同乐。这也是所有肩负使命感者的人生志业。正如叶剑芝在日记中所写的,“先烈的血不能白流,不让父老乡亲告别贫困,我们愧对先烈”,这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他念万家忧乐,带领民众脱离贫困,体现出的即是共产党人“舍我其谁”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早在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杜家毫同志就以四句话概括了湖南人民的“精气神”:“心忧天下”是湖南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民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民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民的意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忧乐精神”的核心要义。“心忧天下”自不必言,而忧民之苦、解民之忧,自然更要拿出一股“敢为人先”的胆识、“经世致用”的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叶剑芝们看来,忧乐是共存于一体的,是事物不可分开的两面,无论忧与乐,都是源自感同身受的痛与甜。所谓“始终忧的是贫困户的苦,乐的是他们脱贫的幸福”,这句朴素的话里,显然蕴含着忧民忧国的天下情怀与伦理追求。叶剑芝们对“忧乐精神”的践行,便是一个个诠释“忧乐精神”的生动案例。
文/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