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张脱冬 姜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岳阳,生动诠释新时期“忧乐精神”的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的事迹被广为传诵。
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叶剑芝常“处江湖之远”,却忠诚党的事业,胸怀国家大局;虽然没有“居庙堂之高”,但始终心系百姓安危,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过去17年时光,他只做了一件事——扶贫,在革命老区、在自己的家乡、在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中冲锋陷阵。
17年风雨兼程,17年筚路蓝缕,他怀揣“忧乐精神”,为家乡奉献了青春、热诚,奉献了全部的爱。平江县扶贫办副主任艾松林说:“叶主任足迹遍布平江773个村,带领同事争取到43个扶贫项目,引进了10亿元以上扶持资金,有208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孟秋时节,记者走进平江,走近老区干部群众,聆听叶剑芝的忧乐故事……
“容不得数据不实、底子不清啊!”
2000年6月,时任平江县畜牧总站站长的叶剑芝,被县委任命为县扶贫办副主任。其时,该县有28万人口未脱贫,有2万多户D级危房户。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和压力,叶剑芝表态道:“先辈流血打江山,决不能让后辈流泪,我一定竭尽全力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起初,叶剑芝只知道家乡是个贫困县,却不知道究竟有多贫困。他决意争分夺秒下村调查,远处搭班车去,近处便骑摩托跑,半年就跑烂了3双鞋。
叶剑芝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图”:一幅是平江县贫困村分布图,一幅是贫困村联系名册。它们就是脱贫攻坚的“作战图”和“联络图”,他随时掌握着全县贫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部署。每当有领导去探访,他随手就能画出一幅乡、村简略图,沿途的地形和村落、农户一清二楚。
对于各乡村的贫困情况,他看在眼里,记在纸上,忧在心中:三墩乡公平村有的小孩9岁都没上学;南桥乡金梗村有户人家仅有一个5瓦的灯泡,上厕所要拎着花线走;钟洞乡和众村屋顶盖的是石片,几个小孩没衣穿,光着屁股跑……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到一年时间,叶剑芝跑遍了平江773个村子。他边走边记,光笔记本就用掉了几十个。“越跑,心情越沉重;越扶贫,越感到肩上责任重大。”这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不把贫困情况弄清,愧对平江的20多万英烈,愧对扶贫办副主任这一岗位!”
叶剑芝把贫困户都看作亲人。一次,他陪一位领导走访咏生乡复兴村。来到唐落梅家,叶剑芝从背包里拿出几盒药送给她。这位领导吃惊地问他,怎么知道她患了病、需吃什么药。叶剑芝说:“这一带几十里,哪家是贫困户,哪家有人生什么病,我心里都有一本账。”
“叶主任就是一个大容量的U盘,10多年不断下载和刷新,脑子里装满了全县扶贫信息。”县扶贫办副主任胡猛如是说。
扶贫办干部王红,管过贫困数据3年。可对数据熟悉程度,她却自愧不如叶剑芝。重点贫困乡村的情况,叶剑芝甚至能脱口而出:长寿镇大福村有23户贫困户,咏生乡有273户急需解决问题的特困户……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容不得数据不实、底子不清啊!”叶剑芝说。
“你一进我的门,我的心就暖和了!”
山区的严冬,北风中卷着雪花。2003年腊月初十,叶剑芝来到南桥乡金梗村半山腰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土坯垒起的床铺上,一床破旧的竹垫子上落满雪花。这是方斌文的家。
“大伯,您的被子呢?”
老人拍拍摊在一旁的稻草:“这就是。”
“这是稻草啊!”
“这就是被子,全家4个人,每人盖一捆。”
叶剑芝鼻子一酸:“雪天不冷吗?”
“习惯了。”
老人的话,刺痛了叶剑芝的心。大雪封山,全县还有多少父老乡亲在用稻草御寒呢?
忧心忡忡回到县城,叶剑芝立即向财政部驻平江扶贫工作组汇报,财政部很快在部机关募集10万元善款。为了节省成本,叶剑芝坐货车去株洲购买了1000床被套、床单,同时安排人员在县城几个厂子加班加点赶做棉絮。终于赶在过年前,他带领10位同事,将御寒物资一件件送到贫困对象手上。
再次来到方斌文家,他边铺棉被边对老人说:“如果还不暖和,您跟我说。”
“暖和,暖和!你一进我的门,我的心就暖和了!”
“全县那么多的无房户、危房户等不得!”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安居方能乐业。”叶剑芝深知住房对于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多年来,他见过太多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景象。直至2013年,全县还有4896户无房户和11729户D级危房户。
2013年4月,叶剑芝特地选择偏远的南桥乡富强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白天听鸟叫,晚上听兽叫”,是当地人自我解嘲式的介绍。
当他气喘吁吁走进该村半山腰宋兴隆家里时,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一栋盖着杉皮的破旧土屋,斜靠在绝壁之上。杉皮已然腐朽,土墙裂痕处处,整栋“建筑”只要跺跺脚就全身颤栗。
叶剑芝的心在颤栗!
宋兴隆体弱多病,妻子患尿毒症,大女儿在外打工,两个小女儿在离家很远的南桥乡中学上学。小女儿怯生生地说:“每到夜里刮风下雨,爸爸怕房子倒塌,总是把我们从梦中叫醒,去邻居屋檐下等到天亮。”
叶剑芝的心中顿时不安起来。他暗下决心:加快推进危房改造,给孩子们一个半夜不受惊吓的家!
为争取建房资金,叶剑芝进省城,跑京城,踏破铁鞋。有一次赴京求援,他在一位领导家门口“程门立雪”。该领导看到这位来自平江的“冰人”,感动不已:“快进屋,暖和暖和!”
“我暖和了,但危房里的父老乡亲还在挨冻呢!”
“想办法!一起想办法!”
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平江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工程。
工程启动,叶剑芝的心依然未放下。好心的朋友劝他“你急什么?”他却真急了,发了一通无名火:“急什么?我等得,你等得,宋兴隆等不得,全县那么多的无房户、危房户等不得!”
朋友问:“宋兴隆是谁?”
答:“我的亲弟兄!”
2014年12月,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宋兴隆和全县首批80户危房户一道,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居。
截至目前,该县改造贫困户危房7000多户,易地搬迁建房5000多户,3万多名贫困人口搬进了新家。叶剑芝创新探索出了“三定一帮”(统一定方案、合理定地址、科学定补助,整合资金帮)的贫困户危房改造“平江模式”,被推广到全省,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提供了生动注脚。
“自己苦换来贫困群众安,值!”
“小病拖、大病扛,危病等着见阎王。”这是贫困村民的难言之痛。囊中羞涩导致许多贫困家庭的人没钱治病,残疾人、精神病等患者只能听之任之。因病致贫的情况,让叶剑芝深感忧虑。
每次看到贫困患者,叶剑芝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5岁时,母亲得了肺结核,经常大口吐血。“因为没钱,父亲只好自己为母亲打针。由于没有卫生消毒条件,母亲的屁股都打出了两个洞。”他决心不能再让村民重蹈母亲的覆辙。
2014年4月,在南桥乡汤塅村调研时看到的情形,让叶剑芝的心像针扎一样难受。土坯房里光线昏暗,墙面斑驳脱落,屋内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一个人蜷缩着躺在床上,桌边床边是散落的药瓶和药盒。村民说,躺着的这人叫徐福春,今年30多岁了,近10年没出过村,洗澡洗衣、把屎把尿都要年近古稀的父母劳神。
叶剑芝立即联系了县城医院,帮徐福春治病。后来,在叶剑芝的帮助下,徐家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徐福春的病情也有好转,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叶主任就是我的大恩人!”
国家出了大病救助政策以后,叶剑芝积极推动县级配套政策出台。目前,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病后,除了能得到国家、省里保障外,还有一系列补助政策,最高能补20万元,基本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了。
看到这些年来的变化,叶剑芝终于乐了:“虽然自己苦点,但换来了山区贫困群众的安康。值!”
把群众忧乐挂心头,叶剑芝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忧乐精神”。
■短评
“忧乐精神”的生动诠释
柳德新 徐亚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岳阳楼记》,因其浓浓的忧乐情怀而被传诵千古。
“忧乐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基因,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内涵非常丰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民本情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价值追求……
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以其17年如一日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忧乐精神”。
心有大爱,步履铿锵!扶危济困,涓滴成河。作为当代共产党人,最深沉的“忧乐精神”,就是做好扶贫工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叶剑芝把“忧乐精神”融入到一件件具体的扶贫帮困工作中。他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把服务人民作为他的天职;他忧群众之忧、乐群众之乐,无时不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以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肩负起了党和政府交给他的平凡而神圣的使命,为“忧乐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叶剑芝诠释的这种“忧乐精神”,源于历史,融入党性,深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干部的要求,值得我们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