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摔跤泰斗:中国摔跤运动还没有达到国际一流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王淑娟 2017-09-06 16:57:24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对于出生在战乱年代的王亦文来说,是无上的精神追求。“我研究了多少年摔跤,就研究了多少年摔跤文化。”

  原标题:摔跤泰斗王亦文:角力场上的舞墨客

  新华社天津9月6日电(记者郑昕、张逸飞)“角抵相搏蚩尤戏,拍张手搏亦觳抵。相扑武戏和争跤,掼跤摔跤是角力。”83岁的王亦文小心翼翼地摊开珍藏的书法长卷。他是这首《跤名歌》的创作者,也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摔跤项目的副总裁判长。

  孔武有力的摔跤力士和出口成诗的文人墨客,这两个在人们印象中颇具反差的身份在这位耄耋老人身上没有发生任何“排异反应”,反而如他的名字般文武交相辉映。王亦文原名王一文,作为一名天津乃至全国最老资格的摔跤人之一,王一文改名王亦文,取义“能武亦能文”。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对于出生在战乱年代的王亦文来说,是无上的精神追求。“我研究了多少年摔跤,就研究了多少年摔跤文化。”

  年少时的王亦文与学长一起看着苏联的教材研究国际式摔跤。因为从小就很喜欢这项运动,他甚至从起初的体操专业转项到摔跤。

  “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我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当时国内玩国际式摔跤的人不太多,我担任了比赛的副总裁判长。”王亦文翻开厚厚的《第一届全运会纪念画册》,两名矫健跤手在擂台上相搏的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那时的规则和现在的淘汰赛还不一样,那时候打循环赛,想要拿下一个级别的冠军,要和所有对手碰面。”

  在前两届全运会上担任摔跤副总裁判长的王亦文,随后因工作原因调到天津任教,第五届全运会他又出任柔道项目的裁判。从六运会开始,他成为天津市摔跤队的教练,一直到退休。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将当时刚刚成立的天津队多次带到全国冠军的位置,还培养出了曾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摔跤全国冠军田雷等知名摔跤健将。

  “很多像田雷这样的运动员,水平很高,但是文化程度不高。我招他们进队,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学习我自编的运动员手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王亦文说,他从那时起,就很注重提高所带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而从他手中也走出了很多毕业于国内各大体育院校的高材生。

  如今已是桃李满园的王亦文,依然身体硬朗、双臂有力,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据他说,这靠的就是“能文能武”。“我现在还天天在楼下打打太极、遛遛弯,虽然老伴身体不好我不能走远,但有时间还是会锻炼锻炼。”他说。

  除了悉心研究摔跤技术,王亦文还把大量心血倾注在摔跤文化上。《跤名歌》中的“角抵”“觳抵”“武戏”等,就是他在不同时代史料中搜集的我国对于摔跤的别称。从上学时就学着《全唐诗》等经典作摔跤诗的他,将这些古籍中有关摔跤的文字记载和诗词歌赋甄选后进行再度创作,并编撰成一本《中国摔跤发展史·诗歌书法篇》。在这本小册子里集纳了包括《跤名歌》在内的上百首诗作,为中国摔跤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中国式摔跤推广不出来,中国摔跤运动还没有达到国际一流,我觉得都与文化内涵的不足有关。”王亦文说,大部分摔跤运动员重视技术,没有一定的文化理解不了这么多东西,特别是很多技术动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不只是摔跤项目,没有文化只有技术技巧的运动员,很难扛起大旗。”

  天津全运会国际式摔跤项目的比赛激战正酣。虽然还没有时间去现场观看比赛,但王亦文对于后生们充满期待。“目前中国摔跤水平还不错,吸收了欧洲的摔法,也请了外籍教练,并糅合了中国式摔跤的摔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王亦文说,现在摔跤项目的基本技术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但是规则总在变,因此运动员们要适应规则,“脑子变得快,就能拿到成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