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展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坚定人民立场为立身之本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不断强大,96年砥砺奋进,带领人民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得益于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能否顺利开创现代化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人民是决定性因素。“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和国家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仍须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继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是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属于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做好人民公仆,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汲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顺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二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改革和进步的根本力量。无论是进行顶层设计,还是涉险滩和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都要尊重广大群众意愿,高扬其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发其创新潜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无往不胜。
实现人民利益为内在动力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私利,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自觉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为邦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回应人民期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居民收入增加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好基本民生;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近5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脱贫,成为世界“减贫楷模”,拔除老百姓穷根,解决好底线民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制度和法治体现、捍卫公平正义,解决好公平民生。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普惠群众,让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我们党立志为民谋利永无止境。人民的需要带有鲜明的层次性、动态性、广泛性。人民的利益是无限的,其内涵和外延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党和国家谋民生之利的追求与人民群众利益发展同频共振,从不止步。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各方面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日益跃升,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决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达至人民满意为衡量尺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否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这不能凭个人主观感觉而定,也不能由执政党说了算,只能由实践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人民是建设和改革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满意是衡量治国理政的客观尺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人民满意凝聚了民意,承载着人心向背规律,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政治,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共产党人情系人民,在革命年代为了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建设时期为了百姓吃饱穿暖,鞠躬尽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继续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进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获得人民高度认同,夯实了合法性基础。但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群众的拥护不是一劳永逸的,体察民众安危冷暖永远在路上。党始终为民立命,直面“三期叠加”压力,致力攻克“发展起来的问题”“由大变强的问题”,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答卷,以新的精神状态推动人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