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6月30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刘驰锋)“山歌好唱口难开,仙桃好呷树难栽,白米饭好呷田难种,鲜鱼好呷网难开,豆腐好呷磨难推……呦嗬嗬!”行路山间,道路蜿蜒,困顿之时忽闻歌声缥缈,高亢的嗓音,朴实的韵脚引得人心驰神往,一路追本溯源,原来是长龙街道湘峰村文集冲党小组组长、长沙山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克辉在家门前即兴演唱。“山歌本来就是劳动人民用来提神去乏的‘劳动号子’,闲时吊吊嗓子,自娱自乐很是自在。”在见到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后陈克辉说。
“爷爷陈树林就是一直在农村唱山歌的,从长沙到浏阳永安,一直很出名,先后收取了多名弟子。我也是其中一名,从5岁至今一直在学习、练习并创作。”今年已72岁高龄的陈克辉在聊到自己热爱的山歌时,仿佛孩子般天真,“为了保护嗓子,我从来不吸烟、不喝酒、不吃伤喉咙的东西,每天早上起床还经常吊吊嗓子,现在会唱的山歌都有300多首了。山歌的词通常是7字为一句。”
长沙山歌历史久远,根据《长沙山歌》一书记载,长沙县属楚国辖境,域内的民间文化及民间信仰,深受“楚”文化影响,具有独特的“湘楚”特色。从屈原根据这一地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作为长沙山歌传承人,陈克辉承担着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目前,陈克辉共培养了四十五名弟子,年纪大的四十多岁,年纪小的李多智才5岁半。挑选弟子陈克辉也有自己的讲究,唱山歌嗓子好是最重要的条件,陈克辉的子女嗓子都不出众,所以并未接过他的衣钵。幸好孙女有天赋,他也悉心培养。此外,唱山歌要当众演出,所以形象气质也是考虑的因素。合适的弟子还要递拜师帖按照古礼拜师才能入门。
除了教人唱歌之外,陈克辉自己也创作山歌。多年下来已累计创作了160多首。在陈克辉看来,身边事物都可以写到山歌里。春节期间他出外探亲访友,见到河里有小舟摆渡行人,当即就写了首小歌:“学山歌如驾小舟,篙篙撑落不停留,倘若一篙不努力,流落歌手在后头,全力以赴争上游。”歌词不仅符合眼前景物,也十分接地气。
凭借唱山歌的技艺,陈克辉成为湘峰村一带的名人,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克嗲”。但作为党小组组长,山歌之于陈克辉又多了一层别样的意义,“山歌是使人快乐的东西。作为一个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天职,通过传承长沙山歌文化,为人民带来幸福快乐,是我为湘峰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的一点点小事。”陈克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