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文化遗产融入“一带一路” 创新模式促进保护传承

来源:红网舆情中心 作者: 编辑:夏君香 2017-06-16 11:48:53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舆情概况

  6月10日, 2017年文化遗产日湖南省主场活动暨湖南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在长沙举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借鉴”发表了主题演讲,获得了舆论高度关注和认可。活动期间,全省各地的文博单位也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大市民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新华社、央视网、湖南卫视、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红网、时刻新闻、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截至6月14日,百度关键词“2017+湖南+文化自然遗产日”相关词条搜索结果高达435000条,论坛点击量近10万人次,相关新闻视频播放量近50万次。

  媒体高度评价此次活动接地气、贴近生活。通过举办活动,真正让人们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让“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同时,这一主题活动,也受到了网友的追捧,尤其是红网独家首发的《世遗专家郭旃:长沙铜官窑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报道一发出,在微博、微信、自媒体等载体,迅速激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参与热情和转发热潮。

  二、传播情况

  6月10日,文化遗产日湖南省主场活动暨湖南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在长沙举行。红网、时刻新闻客户端对这一活动进行了高频次的集中报道,新华社、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媒体进行了跟进,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媒体竞相转发。红网刊载相关新闻报道63篇,时刻新闻客户端专题刊发新闻22篇,红网论坛发帖25篇。截止6月14日,全网共产生了573篇与“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有关的湖南本地信息。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湖南会场信息量趋势图

  从总体的舆论参与信息量来看,6月10日主题庆祝活动启动当天,信息量以105篇形成小高峰。随后,全省各地的多彩活动陆续铺开,在6月12日,以189篇的信息量掀起了本次活动的舆论高潮。在“遗产日”前期,红网还通过策划,推出了PC专题和时刻新闻APP专题,并在6月9日和10日,先后推出了视频专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时刻新闻客户端专题页截图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红网PC专题页截图

  活动当天,由红网独家推出的《湖南举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论坛 首批“经典文化村镇”授牌》《8省区联合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已完成预备名单申报文本》《世遗专家郭旃:长沙铜官窑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郭伟民谈湖南考古与“一带一路”:我们在佛国修文物》等8篇新闻报道,被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网易、搜狐、凤凰网、东方网、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等数十家网站转载,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反响。

  从6月10日开始,随着“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各地的全面铺开,红网网站及地方站、时刻新闻客户端、湖南卫视、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等媒体以《融进“一带一路”的文化故事更精彩》《长沙伍家岭发现100多座古墓葬》《“遗产日”活动多,有看有用还有玩》《多场活动让你了解湖湘文化》《泸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彩纷呈》《原来脚下藏了两千年的古墓丽影》等多篇报道的持续跟进,将本次活动的舆论声量在6月12日再次推向高潮。

  三、舆论反响

  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围绕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为主题,在全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利用宣传等系列活动,获得了网友和媒体的高度评价。红网论道湖南推出的评论文章《融进“一带一路”的文化故事更精彩》认为,文化遗产要“活起来”,而“一带一路”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发掘、传播与阐述好“丝路文化”,可以为“一带一路”插上文化的翅膀。借助文化之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出去”“活起来”,这仍然是我们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网友们也对这一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以下是部分网友观点摘录:

  微信网友@七杯水:

  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万里茶道运送的黑茶、援外考古、对外交流展览。湖南虽为内陆省份,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一定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书写湖南文化文物传承发展的篇章。

  红网论坛网友@乌石峰好:

  长沙铜官窑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 ,又是我省的一大好事和喜事!

  红网论坛网友@雁城剑客:

  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推动湖南文物走出去。

  微信网友@蝉羽:

  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回忆承载物,每一件无言的文物、遗迹都有一段属于他们故事,每一次与文物古迹的接触都感觉何其有幸才能够穿越千年与它们相遇,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还记得在老司城刚申遗成功的时候,就选择去湘西,去看看过去的土司王城,走在芙蓉镇的青石板上,在瀑布雨帘下回望土司城遗迹,感受别样的土司文化。很遗憾的是并没有踏入老司城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湖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四羊方尊,素纱襌衣,铜官古窑,江永女书等等构成了湖南璀璨的文化。湖南人为湖南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将保护爱护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责任。

  微信网友@说时依旧:

  湖南文化遗产是我们湖南的文化历史的象征,记录着我们湖南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一个国家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它,维护他,传承他,创新他,不许乱涂乱画。

  四、舆情点评

  1、全方位的媒体报道格局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在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前后,新华社、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红网等媒体以视频、图文、专题、访谈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其中,红网推出的原创首发报道《湖南举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论坛首批“经典文化村镇”授牌》《世遗专家郭旃:长沙铜官窑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等多篇报道,被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网易、搜狐、凤凰网、东方网、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等省内外数十家媒体广泛转载,红网网站和时刻新闻客户端推出的专题,集纳省直及全省市州、县市区活动新闻,成为一站式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活动的综合平台。

  2、“遗产日”活动接地气 群众积极参与点赞

  此次“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全省多地联动同步启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长沙会场,特邀专家阐述了湖南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的渊源,论坛上对靖港镇、张谷英村等湖南省52个县市区的65个“经典文化村镇”进行了授牌;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还组织考古志愿者亲临文物现场,零距离接触文物;湖南省文物局还与湖南理工学院达成合作,共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科研基地”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社会氛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形式接地气、贴近生活,获得了网友和媒体的高度评价和点赞。广大市民身临其境,感到好玩、好看、新鲜,从而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文化遗产融入“一带一路” 创新模式促进保护传承

  在论坛期间,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分别就长沙铜官窑与“一带一路”、“万里茶道”(湖南段)沿线文物保护利用发表了演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分别介绍了湖南省援孟考古项目、省博对外交流展览如何发力作为、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具体行动和举措,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活动期间,全省各地各文博单位也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紧扣“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湖南文化遗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支撑作用,也让普通群众亲身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了解学习“文化遗产”的相关常识,大力宣传湖南文化遗产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真正“活”起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