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非遗:为民族传承 为生活创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贺华珍 编辑:夏君香 2017-06-15 10:34:22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展示江永女书

  贺华珍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湖南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面向社会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群众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聚焦:全省开展65项保护非遗活动

  整个6月,湖南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给全省人民带来一系列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活动涉及省直及14个州市,共计65项,有非遗展示展演、非遗互动体验、文化遗产讲坛和培训、文化遗产知识有奖竞猜等。

  6月10日当天,在湖南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传统戏剧大赛。参赛者有八十来岁的老者,也有8岁的孩童,个个神采飞扬,在戏台上把“唱、念、做、打”的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插秧时节,非遗呈现。6月8日,张家界王家坪镇举办了一场千人糊仓活动。“糊仓”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活动开始后,老者金先勇扯起嗓子喊道:“开秧门啰!”开始插秧前,必须先吃“盖碗肉”,这块肉属于这一天的劳动的领头人。“糊仓”是插秧的高潮,也就是砸稀泥游戏,谁身上被砸的稀泥越多,意味着收到的祝福越多。当天,田野里上演了一场千人你追我赶的砸稀泥游戏。

  6月10日,益阳市举行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引导市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了岳家桥皮影戏、茶艺及汉服展示表演、瓷器技艺、湘绣等10多种非遗项目。

  此外,在衡阳、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等地,均有地方特色浓郁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好玩、好看、新鲜中感受非遗魅力。

  声音:让非遗成为生活一部分

  6月10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率望城剪纸传承人秦岭霞一行来到了长沙街头,给市民展示剪纸技艺并赠送剪纸。

  参与街头体验活动的市民们纷纷表示对这一活动的认可。2008年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设计和工艺班毕业后的周昕,已经从事专职刺绣工作10年了,她的梦想是让自己的湘绣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品。“我个人认为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并喜欢上湘绣是我们新生代传承人的使命,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周昕说。

  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少市民选择去探访满载乡愁的古村落,体验一把历史洗练后却古风犹存的乡间民俗,感受到生活中非遗的魅力美。

  探索:推动非遗回归生活

  湖南是非遗大省,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保护项目324个、省级项目传承人247人。其中,“昆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皮影戏”“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推动非遗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非遗与新型业态主动对接,推动非遗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提高管理效能、促进信息传播、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消费市场等方面的作用;非遗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激活非遗的生命力为宗旨,将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使非遗更加符合时代化的语境;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探索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游客众多的地区,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以非遗为核心的旅游资源,推出一些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非遗衍生品的开发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结合,使之更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表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