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发展形势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呢?个人感觉即使谈不上“糟得很”,也可以说是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危机或困境。这种困境是由新闻评论自身的弱势地位和新的媒体与舆论环境造成的。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弱势文体。尽管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新闻评论也曾短时间土豪一般风光过,在政论报纸时期,甚至一度达到梁启超自我表扬的“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盛况,但是,总体来看,新闻评论并不是一种有强势基因的文体。
与时事新闻等硬信息相比,对新闻事件进行“品头论足”的新闻评论,通常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尽管意见和时事都有助于人们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判断,对事物发展做出有利决策,但是,人们获取意见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需要通过阅读新闻评论作品来获取意见上的指导。即使要想获得专业的意见,也完全可以通过请教、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取。
与综艺娱乐、影视文学等作品相比,新闻评论即使不去板着面孔说教,也很难产生多少娱乐愉悦功能。即使一些新闻评论也通过电视或网络视频等加入视觉元素的方式加以表现,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是说理,而说理并不是视觉艺术的强项。如果想通过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增强评论的娱乐性,比如选择娱乐新闻或者奇闻怪事等娱乐性强的新闻进行评论,但“吃人嚼过的馍”毕竟不香,读者不如直接“嚼”别人“没有嚼过的馍”。
在文体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新闻评论也有诸多先天不足。从结构上来看,绝大多数新闻评论都是以媒体已经公开报道的新闻事件为由头,在此基础上通过列举类似事例或引用相关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若干看法,最后再做总结。这种由头+分论点+结论的新闻评论结构,已经基本成了八股文一样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本来新闻评论依托的新闻事件,在评论写作、发表时已经成了“旧闻”,再加上这种缺少变化的固定模式,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些新闻评论的作者缺少必备的文字表达技巧和专业素养,在评论写作上一味板着面孔说理,语言干瘪,文笔枯燥,文风拖沓冗长,使得一些新闻评论无见识,无趣味,读起来味同嚼蜡,了无生机。笔者针对新闻评论写作中存在问题所作的小型调查发现,129名参与调查的网友对于不看或很少看新闻评论(或时评)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说教色彩浓”,占52.71%;“表达形式缺少吸引力”和“文章结构模式化、八股化”,两者均占44.96%;“文笔枯燥”,占36.43%。其余,“意见缺少专业性”和“观点陈旧”,也分别占到34.11%和28.68%。
在当前新的媒体和舆论环境下,新闻评论这种弱势地位表现得更加明显。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严重挤压了报纸、期刊,包括网络博客的生存空间。这些传统新闻评论发表的主阵地正在不断萎缩。由于新闻评论并不是读者阅读的热门文体,无法给已经面临生存困境的传统媒体带来足够的利益空间,使得这些传统媒体在面临市场挤压的情况下,首先收缩减少的就是新闻评论的版面和空间。近些年来,不仅一些报刊纷纷停办新闻评论版,甚至一些一度以评论特色见长的报刊,如《杂文报》《东方早报》也相继停刊或停出纸质版。有的虽然还在出版,但是已经改成娱乐或文摘期刊。如《外滩画报》和《新周报》等。
微信、微博、直播等新的媒介形式和手机等移动阅读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信息接收与扩散的碎片化、浅表化和娱乐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新闻评论文体上的单调、枯燥,加上一些评论专业性的信息不足,使得新闻评论在移动媒体时代变得更加弱势。虽然一些传统媒体和一些知名评论员为了适应新的媒体发展趋势,先后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头条号、凤凰号等新媒体评论渠道。但是,这些新媒体评论渠道大都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力。且不说无法和一些以鸡汤、情感和八卦见长的公众号和网红相比,甚至和一些美食、养生、区域或行业信息公告类的自媒体也无法相比。
笔者追踪一些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新闻评论发现,不说10万+,超过1万+的新闻评论也并不容易。尽管这些自媒体也尽量通过选题娱乐化来取悦用户,但很多评论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只有数千、数百。还有的传统媒体,虽然开了公众号,但是由于新闻评论的影响力、阅读量有限,也缺少兴趣更新,而成了“僵尸”。
新闻评论不仅是一种弱势文体,还是一种容易惹麻烦的问题。除了平常的解释、分析外,新闻评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挑刺”的文体,赞美、叫好等并不是其特长。这也导致了一些媒体担心惹上麻烦,而不愿开设新闻评论栏目和版面,不愿为发表那些能够产生社会影响的新闻评论承担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闻评论的发展。
新闻评论发展空间的不断压缩,导致了新闻评论人员流失,新闻评论队伍建设乏力,从而进一步导致新闻评论创作质量和创新的不足。这将使原本就在文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新闻评论的发展雪上加霜。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是人们获取专业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的重要工具,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应该引起更多重视。
文/陆高峰(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主任、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