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莞6月9日电(记者 卢鉴 黄锐)初夏6月,广东东莞最高温度达35摄氏度,午间一阵骤雨并没有浇灭“粤造粤强”全媒体采访团参观东莞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热情。
智能车间内,运用了工业云技术的拓斯达六轴工业机器人“长袖善舞”,高速高精度稳定灵活的机械臂不断挥舞,坚定地描绘出这座“世界制造之都”升级“智造”的决心。
创新驱动发展,“智造”引领升级。近期,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了珠三角三座城市的7项工作,东莞“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等3项工作位列其中。
“这是国家对东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肯定,它给莞企转型打了一剂强心针。”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对采访团说。
据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叶葆华介绍,近三年来东莞大刀阔斧的“机器换人”行动正让这座城市焕发新活力,它进一步夯实了东莞制造业企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发展的共识和基础。
据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今,东莞新增设备仪器76315台(套),其中莞产设备占17.5%。
然而,莞产设备迈向高端化智能化依然任重道远,东莞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梁维东说,东莞制造业存在产品销售依赖国际市场,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依然靠进口,缺乏本土优秀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软件信息服务商等短板。
“三来一补”发家的东莞,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国外需求不足的困境下,受到国际高端制造业回流、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显然,东莞当下的“智造”转型的难题需要通过全球层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来破题。
记者发现,东莞从2014年提出“机器换人”到2015年实施“东莞制造2025”再到2016年“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和2017年明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东莞不断出台“智造”转型升级版政策,其视野也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
“我们原来只是侧重某一个方面,现在是做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梁维东说。
2017年2月,东莞提出了《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希望对标国际配齐要素资源,从设备、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发力做强本土制造业。
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8.26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9.64亿元,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里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已超40%,先进制造业占比已超53%。
“以往市场催生制造业生产需求的模式已被打破,东莞政府正前瞻性地主动引导需求,并考虑当地产业实际来制定政策。”广东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吴智恒说。
在吴智恒看来,“机器换人”只是东莞迈向“智造”的第一步:“智能制造包含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和服务管理智能化,而应用自动化设备只是第一步。”
他认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包括机械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阶段。东莞制造业升级可以“并联式”地推进:“一个企业有不同车间,一个车间有不同工序,东莞有的车间只需要‘机器换人’,有的工序只需信息化,但这些可以同步进行,并联驱动。”他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改造和组装智能车间成为东莞谋求“智造”升级的一大发力点。在东莞的支柱产业——3C产业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行业,智能化的产品生产催生了本土智能化装备生产的需求。
采访团8日走访了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是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的代表企业,从早期靠购买外国设备加工3C智能终端金属结构件和手机外观件做起,该企业通过“模仿式创新”,转型为做手机加工设备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2016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近40亿元,同比增长近91%。随着东莞劲胜和东莞瑞立达被认定为国家工信部2015年、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东莞“智造”聚焦的方向不仅是手机加工,更开始努力为手机生产提供智能制造设备。
下一步,东莞将争取2-3年内打造100个智能改造重点项目,开展一千家企业智能制造分析诊断,推动10000人次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引导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设备商、金融、人才等产业链关键资源要素在东莞集聚,为东莞“智造”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据悉,此次“粤造粤强——广东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主题网络采访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主办,新华网承办。活动中,由全国40多家媒体组成的全媒体采访团先后前往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进行实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