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刘清华。
如今,信息爆炸,知识富集,书越来越多,获取越来越便捷。同时,出版市场又存在模仿抄袭,好书淹没,迎合低级趣味,劣币驱逐良币等情况。
在这个出版机遇与出版乱象并存的时代,市场与舆论火热喧嚣,但我们真的在安安静静读书么?市场又是否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真正高品质的精神滋养?
在5月31日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前夕,潇湘晨报专访了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刘清华。
本报记者赵颖慧 长沙报道
谈出版
定力几代人接力,只为做好一套书
潇湘晨报:近年来,中南传媒不断推出《中国古代历史图谱》《走向世界丛书》等耗时耗力的大部头书籍,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刘清华:作为一个出版企业,我们要追求经济效益,但不能因此放弃文化理想和文化担当。出版业是个需要理想、情怀和担当的行业,优秀的出版企业一定是将对文化理性与商业利益完美结合的企业。对中南传媒而言,创造和传播文化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这种文化理想和文化担当也是集团旗下各个出版社产品组织生产的重要考量。在“十二五”期间,中南传媒完成了近80种重大文化工程,而在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中,中南传媒有86种列选,列选数位居全国地方出版集团前列。这些产品都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平均每个出版社有十多个大的文化工程,五年时间要做出来。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既要对股民负责,创造经济效益,还要肩负重大文化使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潇湘晨报:为实现这样的文化使命,中南传媒是如何做的?此次书博会,中南传媒会带来哪些好书?
刘清华:中南传媒将有3000多种图书参展此次书博会,其中新书1000余种,里面有大型丛书、套书,也有各门类的精品图书,共有9个序列,如社科类的《政府的边界》,文学类的《山河袈裟》,传记类的《袁隆平的世界》《青年斯大林》,艺术类的《造房子》《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科普类的《黑洞不是黑的》《万物起源》,少儿类的《阿莲》《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等。当然也有礼赞英雄,为时代存照的《中国脊梁》《中国力量》《大国速度》等。
在大型丛书、套书中,读者可能最关注的是《走向世界丛书》,这是个现象级的出版工程,历经37年,由几代出版人接力完成。还有《中国古代历史图谱》,这是一套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出版又极其艰难的书。这是50多年前,周恩来总理关心的一个大项目,湖南人民出版社历经艰辛才在今年正式完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湖南出版往往为了一套书坚持十几年,几十年,如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是国内最早、最具影响力的科普图书,是我国科普图书领域的标志性产品,成为了几代青年读者的科学启蒙者。目前,此套丛书已出版了50种。丛书从第一本书出版到今年,正好是25周年,编辑换了好几茬,但丛书在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再如上个世纪80年代,影响了很多读者的《诗苑译林》,当时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诗歌汉译本。《诗苑译林》的出版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今天,近百种诗歌译本,构成我国出版史上一条优美独特、流光溢彩的文脉。
谈原创
出版不求多,求精
潇湘晨报: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步履已然维艰,关键问题在哪儿?
刘清华:关键在原创乏力。中国图书“走出去”之所以不如人意,有多方面的障碍:一是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用英法德等语言一表达,味道就变了,这是很大的障碍。二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排斥以及文明的冲突。中国文化要想融入西方文化中,让西方人很好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国力的影响。这几年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但还没有强盛到足以让老牌西方国家完全尊崇认同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原创乏力,这是我们的软肋。我国每年出版50多万种新书,但真正有原创意义的有多少?大量是引进的,是互相炒冷饭。一个版本重复出版,四大名著有上千个不同形式的版本,这种现象反映了原创乏力。这不仅表现在文学图书上,也包括科学技术社科文化等,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中南传媒把原创作为核心价值,把“催生创造、致力共享”提到了集团核心理念的高度,每个出版社把原创作为出版的核心追求,我们不求多,我们求精。
潇湘晨报:中南传媒的原创力体现在哪儿?刘清华:内容创新是书业的灵魂和生命。这几年,中南传媒旗下的每个出版社在原创方面都在发力。文学方面,湖南文艺出版社把打造原创文学出版基地作为努力的方向和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近200种原创文学图书,其“大风原创长篇小说”工程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都是国家工程。《机器》《命运》《长津湖》等先后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青瓷》《大清相国》《活着之上》等一大批图书持续畅销。在原创文学阵营中,今年又增添了不少亮点,《山河袈裟》《风口浪尖》《万物赠我浓情蜜意》《啊,父老乡亲》以及周国平、毕淑敏等名家的作品,已成为今年文学图书市场的新宠。
我们不仅关注纯文学的原创,也关注新生代原创力量的培植。过去三十年,时代的更迭大约是每十年一次,而对于当下来说,每三年几乎是一个时代,新的内容被大量生产,又被迅速更替,这对出版社和编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练就一双黄金眼去不断发现新内容、新创作力量,是培植原创力的重要路径。这几年,中南传媒将张嘉佳、大冰等作家打造成超级畅销书作家,就是出版人面对更年轻、更多变的读者群所做的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初只是发表在新浪微博上的一篇篇“睡前故事”,在大多数出版人还没意识到这些故事的价值时,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向这位自媒体领域的优质作者伸出了橄榄枝,将这些故事打造成自媒体时代第一本爆款原创文学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该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500万册,创造了中国近年来原创小说的销量奇迹,打通图书与影视两个内容环节,两部脱胎于此书的大制作电影已正式上映。这次书博会,我们推出的畅销书还有《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后宫如懿传》(流潋紫)等,都是新兴的写作力量,他们拥有强大的读者群和粉丝群,这些群体是湖南出版重要的目标群体。
在开卷的排行榜中,中南出版的文学版块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这既得力于我们多年来对文学原创力的培植和锻造,也得益于集团及各出版社推行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严肃纯文学作家的商业推广计划、作家资源库的建设、文学畅销书工程的实施,以及对网络文学等新的写作力量的高度关注和培植。
谈网络文学
“湖南出版人不排斥任何新载体和形式”
潇湘晨报: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刘清华:有人把中国的网络文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个比喻当然有点过,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仍艰难的时候,中国的网络文学却不知不觉地走出去了。玄幻、武侠、言情等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北美、欧洲都很受欢迎,成为了一个潮流,有人把好莱坞电影、韩流文化和中国网络文学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化现象。
潇湘晨报:网络文学与纸质出版是什么样的关系?刘清华:互联网世界海量的网络文学,固然良莠不齐,但网上写作也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宝库。比如高铁见闻写的《高铁风云录》原是在网络流传,经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成为畅销书。高铁见闻的第二本书《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市两个月,销量就达到五万多。
各类平台上活跃着无数网红和网络写手,但发现真正有内容持续产出能力和图书出版价值的“潜力作者”需要极佳的嗅觉和判断力。不管时代和内容载体如何变,对内容的筛选和文本价值的判断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这是自媒体所欠缺的。因此,网络文学纸质化出版的过程,反过来可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谈本土出版
挖掘、整理和传承湖湘文化是我们的重要版块
潇湘晨报:有人说一部湖南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黄兴……这些名字都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作为地方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是如何挖掘本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的?
刘清华:湖南出版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湖湘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立足湖南,面向世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口号。湖南有坚实的文化土壤,湖湘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是湖南出版人取之不尽的资源。出版《湖湘文库》,中南传媒每个出版社都投入了编辑力量,人数达百人,花了近十年时间。一个省一个地方来做一套文库,湖南是领风气之先的。对湖湘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出版,是我们重要的出版方向,包括历史文化名人的全集、传记的出版,也包括通俗作品。
潇湘晨报:此次书博会,有没有跟湖湘文化关系紧密的好书推荐?
刘清华:这方面的新书不少,如曾国藩系列中的《曾国藩读书录》《曾国藩年谱》《左宗棠传信录》等,甚至连汤素兰的最新儿童文学作品《阿莲》,都有大量湖湘风情。但我要特别推荐陶少鸿先生的《百年不孤》,这是部具有浓郁湖湘地域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岑氏乡绅一家几代人的创业奋斗史及乐善好施的命运故事,反映中国乡绅的家族史、精神传承史。这部作品既是农耕文明的挽歌,也体现了百年中国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湖湘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说,这是继《白鹿原》之后,又一部反映中国乡绅兴衰史的作品。也有论者说,这是南方的《白鹿原》,但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类比。在当代中国的文学长廊里,乡绅的身影一直被遮蔽,虽有《白鹿原》等有限的几部作品涉及,但其总体面目是模糊的。实际上,乡绅阶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群体。《百年不孤》就是部关于中国乡绅命运的书,值得好好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