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毛阿敏的这首《永远是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个体发展来说,朋友至关重要。事实上,对于国家而言,其发展也离不开一些“关系铁”、关键时刻靠得住的“朋友”。
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古代的中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近代以来,中国更是在救亡图存活动中积极构筑自己的“朋友圈”,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这个圈子不断做大,不断提升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到171个,占全球国家(或地区)总数的74%(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截止时间:2017年1月);既有近在眼前的亚州诸国,也有千里之外的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列国;既有黄种人、白种人,也有许多“黑朋友”;既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好伙伴,也有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好朋友……可以说,当今的中国真正做到了“结了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那么,中国的“朋友圈”为什么这么大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一、“和”的社会交往理念形成“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社会风尚,具有吸引“朋友”的“魅力型”气质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进程中,“和”的社会交往理念的形成历史悠久。这既是各族人民在自身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也为他们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了有效指导。那么,究竟什么是“和”的社会交往理念呢?查阅《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文献后不难发现,“和”的本意是: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它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在物质交换中能够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和·美”局面,具体来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生态文明,做到绿色发展。正如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和《论东方村社》中所阐述的,要妥善处理好自然环境与原生形态文明的关系,不能因为一些不当的分配制度而破坏原生形态文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须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人为善”的社会意识,讲究“和气致祥”,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处理组织与组织的关系时,极力倡导“和衷共济”“与邻为伴”。
流传至今的“和”的社会交往理念使得整个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崇尚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革命。诸如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与边疆政权之间的和亲事件(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中“和”的社会交往理念的有力佐证。正是受到这种理念的不断熏陶,中国逐渐形成“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国家治理思维,从而促进中国“魅力型”国家气质的形成,进而使得广大“朋友”主动地与中国展开商贸合作、文化交流等社会交往活动。可以说,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和”的气质成为中国“朋友圈”不断得以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五位一体”有序发展夯实了自身“内功”,具有帮助“朋友”的能力
从十二大的“两位一体”、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创新,逐渐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符合各地实情的发展策略,使得整个中国保持了有序发展。
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理论的提出到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和国家宏观调控等领域取得阶段性胜利,逐渐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西方有人声称,中国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财富超过了这个星球在历史上任何阶段和地点积累起来的财富。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便造就出了3亿人规模的中产阶层。中国经济权重以及对全球新增经济贡献度达到三分之一。英国前首相布朗撰文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让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序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这既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更强调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得以形成,并惠及13亿中国人民。
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推进。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正有步骤、有计划的协调推进。这首先表现在: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逐渐树立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无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重要地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得以确立。中华儿女树立了文化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其次,大力发展了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竞技体育业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再次,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党管导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社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在科学诠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的同时,积极践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理念,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推进大病救助、易地搬迁、就业帮扶等精准扶贫系列活动,真正做到共享发展。
生态建设协同有序推进。人类在将自然界从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凝聚了自身心血。中国人民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获得了诸多物质生产资料,但也由于多种原因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幸运的是,中国人民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等生态建设的理念;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判断;加强了“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等空间格局规划和实施力度,划定了“四类区域”(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理念和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得我国在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时,开始在实现生态文明这个“绿色文明”的道路上大阔步前进。
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增强了综合国力,夯实了自身的“内功”,具有了帮助“朋友”的能力。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在过去的改革中得到了世界的帮助,借鉴了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中,帮助、引领世界发展,更多履行大国责任。
三、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倡导并践行“一带一路”,具有为需要的“朋友”提供帮助的主观意愿
朋友不是拿来“用”的,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中国与它的“朋友”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有其历史根源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从事不同类型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活动,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美”社会状态的追求,对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懈努力等,却具有很大的共性。诸如东方社会的“和”文化、大同社会理想等,与西方世界中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强相似性。另一方面,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面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气候变暖等关涉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时,单个国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无力感。因而,需要整个世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朋友”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一起努力,只有“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力。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倡导并积极践行“一带一路”。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成立亚投行,鼓励本国企业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朋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国再次表态: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专项贷款(500亿元等值人民币)等。不难看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为广大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得“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渐成为“五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朋友之间虽然存在博弈,但不能是零和博弈,而要通过多方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互利共赢。正是由于“和”的社会交往理念、“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具有吸引“朋友”的魅力、帮助“朋友”的愿望和能力,来自不同区域的“朋友”愿意与中国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使得中国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自身“朋友圈”得以不断扩大。
文/向汉庆(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