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中哈友好交往故事是一座“富矿”(行走一带一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马小宁 周翰博 谢亚宏 刘军国 编辑:李柯影 2017-05-25 15:30:26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小朋友在冼星海大街纪念碑前玩耍。

  本报记者 周翰博摄


  从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一路向东,距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数十公里处,有一个叫扎尔肯特的小城。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穿过古朴的街道,一座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和中亚风格拱门“混搭”的博物馆呈现在记者面前。进入院子,回廊、飞檐、宫灯等,更是满满“中国风”。博物馆负责人尤素波夫说,这里最初是清真寺。徜徉其间,思绪穿越时间长河。古丝绸之路上,无数驼队、游客、学者、工匠,驻足于此,造就了这座被称为“文明交汇融通见证”的建筑。

  我们在这里邂逅同行——阿拉木图电视台的记者。他们正在拍摄哈中文化交流历史印记的纪录片,成片将在6月举行的阿斯塔纳世博会期间播出。得悉我们在拍摄“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阿拉木图电视台记者帖木儿兴奋地邀请我们兵合一路,同时拍摄采访,将彼此摄入镜头。

  一座透着岁月沧桑的古建筑,一次不期而遇的联合采访。历史与现实交融,我们看到,不同文明、种族和文化相遇、相知、欣赏和信任,绵延千年不绝。

  “世代友好的历史记忆早已写入了我们的基因”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是哈首都阿斯塔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我们在这里捕捉着中哈友好交往的历史点滴。

  陈列着古丝绸之路地图的柜台里,展示着各个朝代的中国钱币,彰显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和中国货币的“硬通货”地位。

  唐代石碑的复制品,以汉文和突厥文记录了唐玄宗与后突厥汗国可汗修好的故事。

  一幅巨幅油画,描绘了哈萨克汗国可汗派使臣觐见乾隆皇帝,请求出兵击溃准噶尔部的宏大场景。

  博物馆外事部执行主任扎尔姆哈梅托娃说,今年下半年,该馆馆藏的古丝绸之路文物将到中国香港进行展览,中国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她还自豪地告诉我们:“哈萨克斯坦小学四年级课本中就开始讲授‘丝绸之路’的内容了。”

  驼铃声声早已淡出历史,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从未停歇。

  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哈期间,深情回忆了这一故事,让这一两国人民心心相印的佳话广为传诵。

  巴德尔甘是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最近正忙着为中哈两国合拍的电影《冼星海》遴选道具,还参与影片的脚本写作和演员选择。巴德尔甘回忆说,奶奶告诉她,全家之所以在生活拮据还冒着风险的情况下,也要救助冼星海,是因为哈萨克斯坦人和中国人自古就有患难相助的传统。“哈中世代友好的历史记忆早已写入了我们的基因,代代相传。”

  的确,1700公里的漫长边界,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早已让中哈两国成为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汉晖告诉记者,中哈两国研究机构正在编纂《中哈友好交往史》,“中哈友好交往故事是一座‘富矿’,值得好好挖掘”。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需要懂中文”

  阿拉木图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经常甜蜜地“诉苦”:汉语学员越来越多,他们快忙不过来了。现在,他们的“帮手”来了。由中国西南大学与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共同创建的孔子学院日前举行揭牌仪式。这是阿拉木图第二所、也是哈萨克斯坦第五所孔子学院。这是在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实现对接背景下,两国推进教育交流的又一成果。

  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被誉为该国的“外交官摇篮”。该校校长库楠巴耶娃表示,学校的孔子学院将聚焦本土化教学大纲、教材研发及师资培训,为哈中人文交流作出新贡献。

  揭牌仪式当天,在众多身着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的哈萨克斯坦大学生中,记者见到了萨比娜。这个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的姑娘可是这所学校的名人。在不久前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哈萨克斯坦赛区总决赛上,她一举夺魁。揭牌仪式上,她身着练功服、手持长剑,和着中国传统音乐《十面埋伏》翩翩起“武”,行云流水的招式,赢得阵阵掌声。

  学好汉语,收获成功、自信,是许多像萨比娜一样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的梦想。哈萨克斯坦前副总理纳扎尔巴耶娃的一句话在哈年轻人中颇有市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需要懂中文”。

  行走哈萨克斯坦,在街头、宾馆、大学、商厦、工厂、机关,总能碰到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在中国一学就是五六年。这个独立仅20多年的年轻国家,国民留学中国的热潮迅速升温,而且基本上从本科读起。

  武术学校,中国茶韵,舌尖上中国的诱惑,中医的神奇……两国人民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热所折射的,是中哈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年轻人带来的巨大机遇。赴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迪玛希,在中国“圈粉”过百万,不久前还获得中国驻哈使馆颁发的“中哈友好人士奖”;“中国企业进校园”活动因反响强烈,一个半月内连办3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文化交流,润物无声。张汉晖向记者透露,哈萨克斯坦青年很快将有新的平台和中国文化亲密接触:中哈两国正密切沟通在哈建立中国文化中心,“今明两年内将会正式启动”。

  “把哈萨克斯坦最美的风景展现给中国游客”

  旅游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式之一。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贡献平均超过13%。有预计称,未来几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

  面对如此可观的旅游红利,作为近邻的哈萨克斯坦当然渴望分享,同时它也有吸引中国游客的资本。位于阿拉木图的阿拉套山脉是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其山麓的麦迪奥自然公园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2013年,习近平主席曾在此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共商两国发展大计。作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九大国家,哈萨克斯坦还有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景点,等待中国游客的发掘。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已经在行动。今年是中哈建交25周年,也是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6月至9月,阿斯塔纳将迎来能源专项世博会,吸引中国游客成为哈旅游部门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世博会主办方已许下宏愿,希望中国参观者达到或超过10万人次。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参与部主任乌拉扎科夫告诉记者,哈外交部门已制定对华团体签证便利措施,而在游览世博会外,主办方也为游客开发了40多条旅游线路。“我们希望以世博会为契机,把哈萨克斯坦最美的风景展现给中国游客,进而带动哈萨克斯坦旅游业的发展。”

  尤素波夫同样期待着更多中国游客的到来,让边陲小城扎尔肯特再现昔日繁华。

  根深才能叶茂。互学互鉴互助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利益的交融,照亮了中哈友好关系的今天和明天。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5日 02 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