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阅数据显示,除专业书籍外,文学类、哲学类图书的借阅率最高,超过六成大学生读过四大名著,但完全读完原著的不超过三成,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5月8日《人民日报》)
大学,拥有读书的最好时光,环境相对独立,生活单纯,拥有大量的读书资源和可支配时间,然而大学生读完中国四大名著的不超过三成,还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大学尚且如此,那大学之外的其他社会阅读状况呢?想到这些,不禁感叹:当今社会,人心太过功利和浮躁。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人都缺少安全感,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焦虑和奔走,问及读书,便被诸如“太忙了”“没时间”“没精力”等借口敷衍,时间就是生命,而如今人们热衷于将时间用在快速浏览和刷朋友圈上,却难得有空闲时间手握一卷诗书,慢慢品读,阅读都是奢侈,更别谈严肃和深度。
记得我上高中时,那时候特别渴望阅读,但那时确实是课业繁重,每周仅有一节课是课外阅读,可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拿些类似《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看。平时偶尔从朋友手里借一本名著,爱不释手,课堂没有时间也不敢看,便等到放学,拿个小手电筒钻被窝偷偷地看。现在回想起那时趴在被窝里,如饥似渴读书至深夜的样子,觉得真是可爱。后来上了大学,有了大把时光,读书也不必藏着掖着,可是却逐渐没有了阅读的冲动。大学生活异彩纷呈,而坐在图书馆看书未免太过乏味枯燥,可能从那时候起,我的心便“野”了,时至今日,依然飘荡,至少对于阅读,心一直没能找到安宁的归宿。
如果说,浮躁是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那浅阅读就是浮躁的一个具体体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具体体现的践行者。不管是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还是已步入社会的我们,我们现在普遍缺少对中国文字乃至一切由此衍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热爱,由于“消费者”的漠视,有价值的作品便越来越少,古老的被逐步“遗忘”在角落,新生的因为无“市场”甚至直接被扼杀在初稿,而能够博大众眼球的粗俗浅显的文字却日益“蓬勃”,如此恶性循环,中国的文学瑰宝还有“闪闪发光”的时代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安静地读一本书的惬意,只是我们很多时候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也缺少从今天开始的决心和坚持下去的耐心,于是便日复一日耽搁下来,时间久了,也便不再捡拾。阅读这件事于己大有裨益,何必靠老师引导靠社会倡导,拿起一本书而已,一个动作而已,哪怕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读到心灵相通处就深情朗诵一番,读到深刻处就掩卷沉思一会儿,这样对待阅读,多严肃多深刻,多温暖多怡情。这种感觉和收获,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手机上的快速浏览,通通给不了。
文/李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