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琵琶,几只胡琴,便述说一个故事;数声清唱,些许道白,便成就一段传奇……这是在去年7月举办的常德丝弦演出季——武陵区丝弦音乐传统曲目专场上,主持人寥寥数语勾勒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的艺术精髓。
历史风云变幻,世事涤荡沉浮,地方曲艺文化常德丝弦也随之跌宕起伏。尽管如此,成长于农业文明土壤的高雅之乐,仍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特有的说唱技巧和审美品格,滋养着武陵儿女的精神和心灵。如今,武陵区迈出艺术复兴的步履,追根溯源,寻觅常德丝弦的前世今生,探究常德丝弦艺术生命与传承本真。
武陵生发高雅之乐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沅澧一带的地方曲种,以说唱为手段的艺术形式,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成为丝弦;又因用标准的常德方言演唱而得名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的深度发展得益于广阔的民间艺术土壤和湘楚文化的共同滋养。常德自古以来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更是歌舞之风盛行之地。今年70岁的雷元淦从常德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的职务退休,从事40多年文艺工作的他说起常德丝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明末,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与常德桃源人江进之的书信中,就提到了“银纽丝”“挂枝儿”等曲牌。清中叶以后,人们在各类喜庆吉日招待亲友,或是商铺开业(只唱红不唱白)时,纷纷邀请丝弦艺人唱曲,并在请帖上写下“雅韵赐奏 伏乞早临”,甚至厚礼相待,轿子迎送。贺小昆是咸丰年间最有影响的丝弦名家,经他整理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明末清初,贺小昆最得意的弟子徐梅清艺术态度十分严谨,他在演唱中一字一腔从不马虎,并要求他人也一丝不苟。他从不与滥竽充数者同座演唱。徐梅清在五十多年的演唱生涯中,丰富了丝弦音乐的内涵,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徐派”。他的唱腔获师傅认可及同门师兄弟的赞许,后成了常德丝弦传承的标准唱腔。
胡楠是徐派唱腔的嫡传弟子之一,徐梅清是她的师爷。她听匡鹤龄师傅、李玉成师爷回忆说,解放前,常德各地都有丝弦,但不同的地域用不同的咬字行腔。常德市城区的丝弦主要在东门到西门、北门(现常德市第一中学附近)到下南门区域流行,并以此区域方言为标准常德话,按字行腔。“1988年常德地改市,这一区域就是以前的常德市,现在的武陵区。”胡楠说。
“可以说,武陵就是常德丝弦的生发土壤。”市文化馆馆长袁学明在接受采访时说。
全国掀起“丝弦热潮”
如同电影《喋血孤城》的演绎一样,常德丝弦被日本侵略者轰隆隆的炮声掩盖,遭遇空前厄运,丝弦班社纷纷解体,丝弦艺人被迫另谋生计,生发民间的艺术瑰宝常德丝弦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徐梅清虽已年逾古稀,仍重操旧业,并破除过去丝弦只传有“身份”的“长衫人”,而不传短褂的劳动者的旧习,率先演唱于茶馆和劳动群众之中,收匡鹤龄、戴望本、聂银根等人为徒,培养了一批造诣较深的丝弦演唱者。1953年,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徐梅清与李玉成等人组成“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开展演唱活动和丝弦的挖掘整理工作。《秦香莲》《昭君出塞》《宝玉哭灵》《扫松》等不少曲目成为经典。在徐梅清和市政府文教科干部黄挥等人的努力下,常德丝弦开始从生命复苏走向繁荣兴旺。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常德丝弦盛极一时,从常德到湖南,从湖南到中央,声名远播,吸引了中央民间歌舞团、湖南省民间歌舞团、省文化局等地音乐、曲艺专家来常德采风,学习常德丝弦。这当中还有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身影。
而真正让常德丝弦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是湖南省民间歌舞团的歌队队长金汉珊。1957年,由她演出的常德丝弦《扫盲运动到了乡》不仅在第一届全国曲艺表演中获奖,还在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隔两年演出的常德丝弦《喜事多》轰动京城,从此常德丝弦名声大振。上级领导只要来到湖南或是常德,必定过问常德丝弦。
到了1960年,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在市内大河街、小西门和大西门外增设三个演唱茶社。次年,匡鹤龄、戴望本等人又组织成立常德丝弦第一个专业性表演团体——武陵春曲艺社,地址在小西门茶馆,1962年移址到东门茶馆。他们一边将曲艺社经营得红红火火,一边口传身授,将他们所掌握的常德丝弦曲目及演唱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第一代嫡传弟子。
从凋零垂危到艺术重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曾经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戛然而止的常德丝弦,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重创。1964年,武陵春曲艺社改为常德市曲艺队,匡鹤龄任队长。1968年,常德市曲艺队撤销,新老艺人全部遣散,或被分配到街道民办工厂、商店,或被分配到专业演出团体。常德丝弦的传承被迫中断。
当常德丝弦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时,是1971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立。该宣传队以常德丝弦为主,兼演其他曲艺节目。被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而留在常德的吉林人黄挥,重回文艺宣传队后,目睹了常德丝弦凋零垂危的处境,一直决心重振。他一方面上书政府陈述抢救常德丝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和常德丝弦艺人戴望本合作,重新搜集、挖掘、整理常德丝弦,进入紧急抢救状态。
没过多久,常德丝弦又因一曲《新事多》再次红遍全国。由演员宋洁、甘茹春、骆红贤、吴小云、郑梅、余莉莉和乐手高长恩、姜建熙、陈少军、李文斌等人组成的《新事多》剧组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在京33天,演出达25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录音录像播放。随后编排的《青山伴我唱丝弦》《飞车救亲人》《一枝花》等曲目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这让不少丝弦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常德丝弦也在这种来往交流中名达海外。“上世纪70年代,美籍华人音乐家赵如兰教授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介绍常德丝弦;8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的英国留学生也专程来常德学习常德丝弦。”雷元淦回忆说。
从濒临灭绝到生命复苏,从抢救挖掘走向繁荣兴旺,常德丝弦一路走来,起承转合散发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让人念兹在兹。(作者系常德晚报记者 姜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