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特派记者 陈雪骅 安徽合肥报道
印象中,安徽有着太多令人把玩的山水资源和人文沉淀。
长江、淮河、新安江流经江淮大地,三大江河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黄山、九华山、大别山、齐云山、天柱山等名山名景星罗棋布。
千百年来,这里的历史人文厚重绚烂,一大批文化、政治名家活跃时代舞台,徽商闻名世界,文房四宝为无数墨客称道,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建安文学、桐城文派、新安文学在不同时期开启中国文风之先……
我们了解的安徽,以为不过就是这些。
没想到的是,她的科技产业也同样炫目多彩。
“两秒将语音转化为文字,讯飞神了”
4月24日,全国网媒大型采访团记者在合肥感受到了安徽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
这天的行程中,有四家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入记者们的视野: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这四家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产品及研发实力,多远远领先于国际同行。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产品展示台前,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讯飞语音翻译的神奇。
人民网主编罗旭在电脑屏幕前说了一句“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讯飞,其实讯飞的输入法我早已经下载了”,仅用时两秒,讯飞的“灵犀语音助手”就将这句话一字不差地转化成文字,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令记者们啧啧称奇。
在瞬间实现中英文双语翻译文字呈现后,讯飞工作人员还当场演示了“中国方言转化普通话”,准确率也很高。
在智能家居展厅,工作人员竟然用说话来控制智能家电,即时实现放音乐、开空调、打开窗帘、读书学习等功能,让采访团记者直呼“看到了人类未来生活的样子”。
截至2017年1月,讯飞开放平台在线日服务量超30亿人次,合作伙伴达到25万家,用户数超9.1亿。目前,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测评、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均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目前正在打造“中国声谷”。
赛为无人机拥有27项专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大功率无人机发动机,全部依赖进口。
2016年5月,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其时,赛为公司专门成立了重油转子发动机联合实验室,集中公司研发团队的精锐力量,合力攻关,最终获得关键技术突破。赛为公司副总裁赵瑜女士介绍,这款产品,今年就能够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该项技术的实现,可大大提高无人机的任务载重,对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主营业务涉及通用航空无人机装备和轨道交通智能化装备。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曾点赞两款“空中机器人”——赛鹰200T系留旋翼无人机,赛鹰100油电两用型固定翼无人机。一年来,赛为公司加大“无人机”研发技术,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出“第三代”机型,并实现了两项技术突破。
赛为工作人员介绍:“赛鹰200T系留旋翼无人机是公司自主研发国内首款系留旋翼无人机,可以实现200米升空高度有效载荷5公斤。这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而成本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65%。”
这项技术产品主要运用在公共安全应急指挥、通讯中继、空中监测等领域。无人机是现今科技界的热门话题,无人机的应用,已延伸至许多行业。目前,赛为公司无人机已经拥有27项专利授权,自主飞行驾驶仪,也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充电1个半小时能开300公里
在江淮汽车公司,先进的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同样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
2016年,江淮汽车累计销售各类汽车及底盘65万台,同比增长10%,实现销售收入530亿元,同比增长13%。
江淮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发管理部部长王方龙介绍,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生产技术,“公司每年都有投入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目前我们研制的一款产品,只需充电1个半小时,就能开300公里,这完全能满足市民们的日常出行需要。”
4月24日下午,在江淮汽车公司,采访团记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试驾的同款车型时,忍不住纷纷去尝试了一把。大家体验后,感觉江淮新能源汽车在提速和挂挡方面都很稳定,汽车的内饰也大方美观。加上电池续航时间充足,价格合理,投放市场以来很受欢迎。
王方龙说,根据公司发展,预计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投放将达到销售50万辆的规模。
目前,江淮汽车公司拥有一支近40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外籍专家83人,建立了包括意大利、日本海外研发中心在内的五层次研发体系。
“要让人们每走一步都有安全保障”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由清华大学和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2013年12月,双方正式签约设立“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研究院定位于创新型科研及产业转化机构主要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展开产学研合作,并将以研究院为平台,整合人才、安全专家和制造企业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打造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河流中的水源被污染,我们只要舀出一瓢水,就能‘揪出’是哪家企业排的污。”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袁宏永教授向记者介绍,运用研究院取得的公共安全检测中的污染溯源技术,可实现在短时内“锁定”污染源。通过前期针对生产企业的“指纹库”建设后,如果水污染发生进入到一定时期,通过利用荧光分析的方法进行水质检测,可以很快“揪出”相应的排污企业。
袁宏永透露,就在不久前,我国南方某城市的一家企业进行电镀排污,系统根据“指纹识别”很快找到了污染源,相关部门成功将污染源头进行了拦截,并对下游进行污染预报,成功化解了一次水污染事故。
目前我国已经有10个部委、20余省、200多个城市引进上述系统平台,并建立起相关应急体系。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设有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该套系统由2016年1月8日起在合肥试运行,监测合肥一些小区的燃气和供水管道的情况以及部分桥梁的安全情况。上线不久就监测到一个小区的燃气管道有泄漏的情况,随时可能引起爆炸。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迅速跟相关部门报告该情况,及时解除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