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面条含胶”谣言折射出的视频幻觉

来源:红网 作者:韦国骞 编辑:司马清 2017-04-11 15:43:2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一段面条被水洗后含“胶”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上疯传,引起大家恐慌。对此“面条洗出胶不能吃”的谣言,湖南省食药监局郑重提示广大消费者,请勿信谣传谣。所谓“胶”其实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营养丰富。(4月10日红网)

  特意找出“水洗面条”的视频看了看,只见一网友拿出几种不同品牌面条浸泡在水里做实验,结果面粉溶解在水里,还有一团类似糊状物的物质无法溶解,网友称这就是“胶”,并呼吁大家以后不要买面条吃了。

  难道我三十年来吃的都是假面条?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朋友可以做此实验,大家会发现这种“胶”是可以从各种面条中洗出来的,不仅是面条君,饺子皮君、面片君等小麦面粉制品都自带这种神秘属性,而且一般来说质量越好的,能洗出来的面筋越多。报道中,专家将相关原理已经说清了。

  事实上,与这个视频类似的,还有“染色饮料”视频。某次酒场上,领导劝同事不要喝橙味碳酸饮料,问其原因,领导给大家看了一段很魔性的小视频。视频里,实验者用“纸巾”在橘色饮料中搅动了二十多秒,眼瞅着饮料变成了无色,色素全被“纸巾”所吸附。我们事后唏嘘,规劝亲友远离此饮料。大半年后,这躺枪的饮料才被平反,原来那视频的问题不在饮料上,而在纸巾上。此纸巾学名——色母片,是防止衣服染色串色的。如果您有被染色的白衣服,可以用此色素吸附能力极强的神器拯救。当然,如果您在家榨点儿浓郁的胡萝卜汁或青菜汁,也能用色母片把颜色给整没了。

  这些年我也记不得到底辟了多少谣了,比如可乐造成骨质疏松,比如生姜治血栓,比如大葱降血压……谣言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一开始造谣者自己不相信,进化为造谣者把自己都骗了;从红口白牙讲故事,到有图有例有理论支持。但是,就像最近火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陆毅所说“有图未必有真相啊”。剧里假警察强拆未遂反被堵一幕中,有图、有直播、有人证,但这就是真相吗?看起来铁证如山的事件,旁观者谁能相信是假警察?

  最难防范的还是真相中夹杂的谣言,80%的真相加20%的谣言,就会让人防不胜防。谣言的出现条件,也更加取决于听谣言的受众了。以“面条含胶”谣言为例,传播始终在中国南方,何为?因为南方以米饭为主食,面条退而次之。受众的信息缺失,决定了谣言有传播土壤。要是搁在北方,恐怕这就不是谣言,而是冷笑话了。举一反三,如果某天北方出现关于“米粉”等食品的谣言后,也希望北方人民先了解一下基本信息再判断,避免做跟风的传谣者。

  谣言的传播心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说,谣言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便是“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但仍以“面条含胶”谣言为例,可能造谣者就不是奔着有利可图去的,传谣者也可能是无意为之。有的人并不生产谣言,只是亲戚群中的搬运工。这样,上述的“某种重要性”就不成立了。传播者只是想:不过是动动手指而已,我又不损失什么;多长个心眼没什么坏处,要是真的我不就更安全么;看着玩而已嘛,管它真假,有意思就行了。从原来的有利可图,转变为无意为之。

  面对谣言的随机性和逼真性,我们更要学会鉴别,如“面条含胶”谣言,折射出的却是一个视频幻觉。鉴别的关键在于思辨模式,而不在于方法,鉴别方法如谣言一样浩如烟海,但思辨模式却相对易掌握。正如英国一位教育家提到的: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把这两种教科书都读读。有人反驳:那学生到底信谁呢?他答:学生不信谁了,便成功了。

  文/韦国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