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怎样吃得放心又开心?代表委员各有高见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裘一佼 邓国芳 编辑:余艺丹 2017-03-13 08:58:21
时刻新闻
—分享—

  “吃了吗?”这句独特的问候,体现着饮食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哪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能与中国相媲美,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食品市场规模能与中国平起平坐。

  “吃”,是一件“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表示:“必须管得严而又严。”当李克强总理说到“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时,人民大会堂里,全场响起了掌声。

  “掌声说明什么?”代表委员们表示,“食品安全是大家都期盼的事,也是很难做的一件事,所以要更加努力做好。”

  源头、流通、监管,这三道食品安全的关口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怎么严守?

  源头

  蔬菜水果“绿色”吗?

  【情景一】西瓜、草莓上市的时候,面对又大又甜的西瓜,你是不是怀疑它被用了膨大剂?又红又可口的草莓,你是不是怀疑它被用了激素?更让人真假难辨的是,微信朋友圈里不时有这样那样的所谓权威消息,让人听得心惊肉跳。蔬菜瓜果,真的有那么“可怕”?怎么才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温岭市蔬菜管理办公室主任林燚,算得上是西瓜膨大剂的“终结者”。她发明了一种西瓜花粉长期保存技术,把原先只能保存几天的西瓜花粉延长到能保存7个多月,而且使用后田间结果率达50%以上,解决了早春西瓜在三四月份不使用膨大剂不能结果的技术难题。就是说,我们能在四五月吃上香甜又安全的黑籽西瓜,而不是用膨大剂后的白籽西瓜。

  全国人大代表、建德市杨村桥草莓观光休闲种植园总经理吴东良,被乙草胺“坑”过。前年,因为一篇草莓中检测出乙草胺成分的不实报道,吴东良和村民的草莓没人问津,一亩地亏了5000元以上。“乙草胺是一种除草剂。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会被除掉。苗长不出来,怎么可能结果?”吴东良反问。

  他告诉记者,出现几个头的草莓,那是品种发生了变异,或者是草莓花芽分化期肥水过足造成的,并不奇怪;有的草莓个头大,那是因为每一株上只有一颗大的,其余的就比较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这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突出、最重要的是解决农产品绿色、安全和放心问题。

  “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坚决杜绝使用膨大剂和高毒农药,请大家放心食用。”吴东良代表说,《建德草莓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已经出台,莓农都经过草莓师傅培训班培训,参加结业考试,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每一位建德莓农都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区农业资源资产评估服务中心主任郑玉红建议,为市场准入制度立法,不仅可以倒逼生产主体提高产品质量,还可有效遏止劣质甚至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占领并赢得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促进食品安全形势转入良性循环轨道。

  【启示】技术突破、行业标准、生产者坚守底线、严格的市场准入,四者结合才能让更多绿色的农产品走上人们的餐桌,才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不再轻易地被“伪科学”击中。

  流通

  农残检测靠谱吗?

  【情景二】买蔬菜水果,我们常常去农贸市场、超市,要是你留心,就会发现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有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依照规范的流程,蔬菜瓜果进入市场、超市前,必须经过这个检测室的分批抽检。不过,检测都在发挥作用吗?消费者能放心吗?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巡视员徐向东有两个数据:食品检验检测数据显示,合格率高达96%以上;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70%群众表示不放心。

  “这种‘两张皮’的矛盾充分说明,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无论从数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难以满足日益高涨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他说,完善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比如农村农贸市场的快速检测室,林燚代表看到,这项“民生实事”已在全省甚至是全国很多地方推开,不仅制定了检测流程和标准,还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民“菜篮子”安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不过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方面是人员专业素质低、设备使用率低,导致检测结果有局限;另一方面,市场快检结果不得直接作为执法依据,菜市场极少主动将问题食品进行相关处理,更没有上报相关部门进行追溯。”林燚代表说。

  郑玉红代表则把目光聚焦在一个更具体的食品上——豆芽。她认为豆芽作为特殊生产过程的产品,全国有些地方把它作为食品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部分地方作为农产品由农业部门监管,存在执法监管法律依据模糊、执法监管主体不明、部门交叉管理又互相推诿现象,亟须国家统一明确一个监管主体,做到职责明确,依法行政。

  林燚代表和郑玉红代表发现的问题,关系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是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评判依据。徐向东委员说,从近年监管实践看,由于标准制定主体多元,标准缺失、界限模糊冲突、缺乏统一权威科学的标准发布平台等原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林燚代表向本次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菜市场检测室建设的建议”,从提高各菜场开展检测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源头检测、健全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加大后续处理力度等方面呼吁建立快检长效保障机制。

  “当下亟须通过转变国家标准管理体制、出台专项的标准规划,制定食安法细则明确法律界限,建立免费的权威标准查询平台等重要措施,来加快完善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徐向东说。

  【启示】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源头控制、产管并重,这样“重兵把守”,才能管好食品安全这个“天大的事”。

  监管

  网购美食放心吗?

  【情景三】网购食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从日常三餐到年夜饭,从蛋糕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数字经济时代,美食无奇不有、无所不在。然而,这边“吃货”们正忙着下单,那边“网红食品”却屡屡被揪出问题: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监管……怎样才能放心地享用互联网时代的舌尖美味呢?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已非管好田头与路上那么简单。“网络食品销售,隐蔽性强、经营门槛低、消息不对称、地域分散,导致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消费者维权难。”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廉熙说。

  在浙江2016年开展的针对网络订餐的“净网行动”中,1720家无证入网餐饮单位被取缔,11起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被查处,共查处案件109起,两起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罚没金额101.8万元。

  代表委员们表示,随着“互联网+”带动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如何情法兼顾,不伤及“双创”的环境与热情?黄廉熙委员认为,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方能让消费者香在舌头、甜在心头。

  2015年底,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省通信管理局,出台《浙江省第三方交易平台网络订餐监督管理规定》,细化规范网络订餐。“要对各种各样的食品供应平台,包括微信、微博、论坛和APP等进行分类,明确其权利和责任,以及履行忠实告知的义务。”她建议道。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消费者才能吃得更加安全放心。随着“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出台,代表委员们认为各地执法部门相继约谈当地网络送餐平台,对入驻商家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对食品行业上游企业的突击检查,从食品原材料开始把关等等,这些都是把工作做在前面,从源头上遏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

  寻求市场与监管的“最大公约数”,关键还在监管创新。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顺时而变,顺势而为,更需要引入社会共治理念。针对网售食品量大面广、情况复杂的情况,浙江就采取了“以网管网”的监管方式,通过指导督促第三方平台当好“把关人”来落实网络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

  这种方式,借助网络智能搜索分析平台开展网上巡查,严厉查处网络违法销售食品行为,对有严重的违法行为的,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在这样的倒逼机制下,第三方平台建立健全网络食品“黑名单”制度,将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卖家信息列入黑名单,对其实行一定年限的市场禁入,净化经营环境。

  “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网络销售食品安全,促进该新兴行业的顺利发展。”黄廉熙委员说。

  【启示】监管创新不能突破食品安全的底线,但也应开拓更多的空间。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消费者才能吃得更加安全放心;引入多方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最终有利于保护市场活力,提升监管效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