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张家界报道
2017年春节,记者回老家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金杜村,驾车沿村公路盘旋而上,忽然发现村公路敞亮了许多,仔细一看,原来路旁三四米宽的荆棘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劈开。一问乡亲才得知,原来村里今年计划将村公路拓宽。
是的,公路早就该加宽了!曾几何时,小汽车,大卡车,摩托车,大大小小的车辆在村道上来往,两车“狭路相逢”已是常事。每当这时候,其中一辆车就不得不退回到几十米远外的会车道以便错车。
2016年下半年,村党支部书记唐承石将拓宽公路的事提上日程。腊月都在“忙年”的时候,他来回奔波于区交通局和扶贫办,年底终于得到项目资金的允诺,随后,他立马组织村民砍清了荆棘丛。
“不仅是为了方便有车的人,也是为村里搞旅游开发打好基础。”唐承石告诉记者。
今年54岁的唐承石,实际上是金杜村的上门女婿,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2年起至今,他已连续14年担任该村村支书。
金杜村位于武陵源区东南方与慈利县交界处,距离黄龙洞景区不到2公里,总面积2.1万亩。全村共有154户,586人,人均年收入8300元。
从山下驾车而上,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村组公路、一辆辆来来往往的大车小车、一栋栋气派大方的洋楼,村民厨房里、卫生间里内汩汩流出的自来水,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展示了金杜村里的崭新面容和金杜人的幸福生活。
作为外来媳妇,记者不知道的是,20年前,金杜村还是全镇最偏远的穷山村:人均收入仅2300元,许多适龄孩子上不起学,早早地就辍了学。“有女不嫁金家山,喝水要到大周湾,洗衣要到五公泉……”男青年娶不到媳妇,人畜饮水要去几里远的地方挑,这首当时广为流传的打油诗,贴切地反映了该村的落后面貌。当时仅有一条3米宽的简易公路盘旋而上。拥有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是村里人多年来的梦想。
2008年,唐承石再次当选村支书。“想要富,先修路”,唐承石决心圆了村民的修路梦。那个炎热的夏季,唐承石每天起早贪黑,在镇政府、交通局、区政府之间来回奔走,争项目、要资金。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奔走,他的精力没有白费,公路硬化的项目争取到了,资金有眉目了。项目开工后,仅6个月的时间,一条3.5米宽5.4公里长的公路硬化工程完工了。在这半年,他穿烂了5双鞋,瘦了10斤。此后的两年,他又将3.7公里的通组公路硬化,实现了水泥路通组到户的目标。
路通后,唐承石又开始东奔西跑,为解决村民靠天喝水的问题而忙活,今天一趟明天一趟的到区里的扶贫联村部门汇报、衔接。2012年初,武陵源区民政局帮助筹措了70多万元资金。然而,资金筹到了,村民却不相信这项工程会成功。毕竟要从五千多米外的水源引水,还要翻山越岭,经过悬崖峭壁。因此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唐承石不得不顶住压力,带着工程队悄悄做实验。直到引来的水从主蓄水池溢出来,流入农田,村民才终于相信这次唐书记又没吹牛,做到了这件祖祖辈辈都期盼的事。于是,家家户户自发放鞭炮庆祝,欢呼声响彻山间。铺设了5000米的饮水管道,砌了1个108立方米的主蓄水池,唐承石又先后筹措集资建了3个60至80立方米的减压池,铺设好通往每家每户的分管道。到2015年,全村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
今年年初,金杜村和武陵源区其他17个贫困村一起,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宣布关于同意武陵源区、洪江区脱贫摘帽的批复,武陵源区成为湖南省率先脱贫的两个县市区之一。
去年年底,唐承石与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多次洽谈,筹谋村里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事。
“今年要修好村部特色客栈,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不能让脱贫了的村民返贫。”指着已经平整好的3000多平方米的特色客栈地基,唐承石对记者说。
春节期间的一场电视直播,让近邻土家村落苏木绰成了“网红”。唐承石告诉记者,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搞好村里的旅游开发,让咱们村也上直播!
从唐承石自信的笑容里,记者读出,其实上不上电视直播,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干了10多年的老村支书,他依然充满了干劲,对村里未来的发展,他比以往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