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强省战略助智造业崛起
新华社记者 邹云 丁文杰 白田田
“黑灯车间”“智能机器人”……如今正变为现实。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强省战略,随着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新产业快速成长,“智造业”强势崛起,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抓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
“下一个风口行业一定是智能制造。”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说。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主要生产泵车、搅拌主机等产品。厂房内,物流、装配、质检各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化,一个订单可逐级快速精准地分解到每个工位。
2015年年底,湖南在全省层面发布“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12大重点产业。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发起“总动员”。
2016年,湖南先行出台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资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入数十亿元,目标是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100亿元。随后,新材料、航空等产业的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
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和人才高地,长沙提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在去年启动第一批30家示范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今年启动了第二批200家智能化改造,以推动2600多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株洲市计划投资逾200亿元启动建设“中国动力谷”;湘潭市提出打造“智能制造谷”。
抢市场:“第一生产力”显效
走进湖南华曙高科有限公司办公楼,迎面伫立着一匹3D打印制造的艺术感极强的奔马。公司陈列着各种3D打印产品,包括飞机汽车等配件、医用产品、工艺品等。
董事长许小曙是从海外归国创业的技术人才,他介绍,目前他们紧随国际最先进水平,产品有一半销往国外。“选择在湖南创业,主要看中这里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第六个获批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长沙就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高等院校51所、两院院士58名。2015年,长沙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中部城市第1位。
“湖南将科技资源高效导入智能制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院长邓子畏认为。
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在全面依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技术力量的同时,还引入IBM、西门子等国际先进的技术资源,并组建了包括1名院士在内的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为长沙试点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目前,湖南有20个项目入选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设备科技重大专项,15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中低速磁浮、超级电容、IGBT、激光陀螺、北斗导航等“高精尖”领域,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
长泰机器人是长沙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之一,近年来,企业专注于高端工业机器人制造,不断提升机器人感知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每年生产工业机器人1万多台,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至30%。
据统计,2015年,湖南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335亿元。
增效益:市场倒逼“再创业”
以智能电能表生产为主业的长沙高新区威胜集团今年被工信部确定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我们将用3年时间,建成信息化系统全覆盖的数字化工厂。”公司副总裁兼运营总监郑小平说。
经济下行压力下,湖南一些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高涨,并以此为契机,谋划智能制造“再创业”。
在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威胜集团等230家企业启动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由此焕发新的生机和动力。湖南制造业大市株洲,在中车集团旗下两家企业带动下,200多家企业踊跃申报智能制造“市级试点示范企业”。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都将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确定为未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从正在试点的企业来看,智能化改造后其生产效率会提升45%。预计到2018年底,长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通过智能制造还可以延长产业链,为企业产生增值业务。
记者了解,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工业经济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占比分别提高1.1和1.7个百分点。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11月27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