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高校去行政化不仅仅是取消行政级别

来源:红网 作者:梁昌均 编辑:夏熊飞 2016-11-13 00:03:1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被外界称为“改革校长”的林建华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描摹了北大制度体系的改革图谱。他表示,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这番表态引发了众多媒体关注,足以说明去行政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

  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早已是国家层面的共识,早在2010年中央就出台有关文件首次提出高校将取消行政级别。六年以来,去行政化呼声很大,动静很小,国内高校仍停留在原地踏步的阶段。虽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改革先锋,吹响了号角,但现状却难言乐观,应者寥寥。这次北大的尝试,无疑再次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但是,去行政化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仅仅是取消行政级别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好的治理理念代替权力分配理念,也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去调整规范人心,而更关键的是在于落实执行。

  去行政化意味着回归教授学术治校的理念。学校到底是谁说了算?整体来看,目前高校依旧是浓厚的行政化和权力化模式,学校资源也是按照所谓的官职大小进行分配。去行政化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让学校的行政部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让教师专心教学研究的同时,担当学校治理的核心,即教授治校。在中国,教授治校思想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最早由蔡元培提出,而后在清华大学得到长期贯彻。因此,去行政化改革可以看作是对教授治校理念回归的呼唤。

  相关制度的调整与规范是去行政化改革的保障。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将其外显于物,化为制度规定。目前,有不少高校都出台了大学章程,对学校的综合改革,包括去行政化、教授治校都进行了规定,踏出了制度保障的第一步,北大去行政化改革的相关文件也在研究制定中。但制度不应作为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其需要考虑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不可贸然突进,亦不可不痛不痒。更关键的是,制度要考虑在取消行政化之后,如何在保证人员能够有效的流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保障师生利益。

  比制度规则更难调整的是人心。去行政化表面上看是取消行政级别,其实是要打破人对权力的迷恋,而这其中牵扯的利益是这些年改革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如何让学术机构和教师队伍里面的中层管理人员愿意放弃行政级别?如何让组织层面的管理人员淡化官职大小意识?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合理设计,也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去行政化需要取消行政级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组织管理,而是取消权力式的架构组织,通过合理配置实现人的流动或晋升。这样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如果愿意并有能力去做管理,有无行政级别对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要学会转变角色,服务质量应该成为其考核的标准,但不要只关注领导的需求,要更多地考虑师生的需求。

  改革能否有所成效的关键是什么?执行制度。正如北大校长林建华所说,“推行改革的关键是执行的问题”。为推进综合改革而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调整,相辅相成,如果不执行,就是一堆废纸,只不过是停留在脑子里的一堆无用的理念。但目前,虽有一些制度规定,落实时却碍于各种利益牵动而扭扭捏捏。去行政化改革要有所成效,需要高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忍住“阵痛”,自上而下推动,这或许是更为通畅和有效的路径。同时,也要引导学校人员自下而上地熟悉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不能停留在过去对权力的迷恋中无法自拔。

  可以预见,发酵在北大校园里的这场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后期如果推进顺利,则有可能成为高校改革的学习典范,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效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文/梁昌均(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