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百度搜索“女大学生”,很多结果真是不堪入目,“包养”“自杀”“强奸”“浅薄”“迷茫”等负面词汇充斥在在相应的报道中。不知何时,在某些人眼里,女大学生好像成了无德、拜金、堕落、无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女大学生被污名化,这其中肯定有女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福柯曾说过:“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近来,在不少媒介中,女性被物化了的外在价值不断呈现出来。各类美体丰胸、选秀节目中的女性在荧屏中招摇过市,似乎在暗示着她们身上外在的价值看起来更符合男性和其他人的审美情趣。为了符合媒体宣传和观众期待的审美眼光,一部分女大学生会迷失自我,并采取方法(包括不正当的方法)使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更加符合别人的审美眼光。
另外,传统的认识中,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往往冰清玉洁、具有高尚的情操,30多年前史蜀君导演的影片《女大学生宿舍》中,展现了80年代女大学生身上“天之骄子”的精神风貌,她们身上探索、追求、欢乐、忧郁成为时代的亮点。
然而近来,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大多集中在“性”“婚恋”“不幸”等负面领域。“某某女大学生被强奸”“某某女大学生被包养”“某某女大学生失联,被发现后全身赤裸”等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标题党、煽情党新闻为了吸引人眼球,迎合了男性和其他人的窥伺、猎奇心理,往往挖掘出其中具有消费属性的看点,也在不同程度上给女大学生贴上了一些负面的标签,这不仅损害了女大学生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误读。当人们心中女大学生的“美德女性”形象出现崩裂时,心理难免有落差,使得裂缝扩大。
近段时间,女大学生作为受害者的形象频频映入公众眼帘,但是她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人文关怀,反而遭到一部分人的嘲讽、奚落甚至是歧视。如近来的“裸贷”风波,有人就觉得她们并不可怜;女大学生失联或被强奸,某些人觉得她们是咎由自取。
很多时候,站在道德的角度去审判女大学生、并对其进行污名化,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也许我们更多的是应该谴责施加暴力和伤害的作恶者。也应该审视一下,她们本来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社会种下的因果,同样会影响她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面对周围环境中的诸多诱惑、污浊,如何保持那份纯真的自我。况且,被“污名化”的,何止是女大学生?而当我们认为某些人被“污名化”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实际上已经认同这些人的名声已经污了,不是吗?
文/欧兆艺(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