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给老人让座”在大多数国人心里是值得被赞美的一件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深深被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然而,近年来,“老人强制他人让座”的事件层出不穷,10月26日,沈阳地铁上一个女孩因来例假而未给老人让座,遭到老人掌掴及辱骂,引燃了公众的怒火,“让座”激化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矛盾,甚至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
不可否认,事件中的老人咄咄逼人、暴力相向确实令人不忿,来例假的少女的遭遇也让人同情,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不应该被当做道德绑架的武器,不让座也不该成为老人动粗的理由。可是,在批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莫让老年人群体为老年人个体背锅。
近几年“暴力让座”事件的持续报道,极大地伤害了“老年人”的整体形象。“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话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老年人的印象,但无疑给老人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评论一种社会现象时,不应该以贴标签的形式伤害特定的群体。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国人外出旅游素质不高,从而断定“中国人素质不高”;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女性爱慕虚荣就断定“女人都嫌贫爱富”;同理,当我们在说“老人总是在倚老卖老”的时候,我们其实让群体为个体背了黑锅。
有人认为,投币坐车应当享有平等的座位权,老人无座可坐应该由公交公司通过增加运力解决,而不该剥削年轻人的座位权。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却不尽然,在如今的发展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公共资源的提供是无法超过公众需求的。
在这样的现实下,让座并不是“道德高地”——我们会对公车上摇摇晃晃的老人产生同情,就如同我们看死去的难民会难过一样,发自内心的为他人让座事实上更像是一种“同理心”。
“让座”不值得我们用以标榜自己的崇高,当你身体不适时选择不让座不应该被苛责,但在拒绝“道德绑架”时也要警惕“道德虚无”,当让座被暴力裹胁时,我们应当谴责的是“暴力”和“那个老人”,而不是“让座”和“老年人”。
最后,从笔者有限的让座经验来看,向让座者表示感谢的老人占大多数,那些白发苍苍、走路蹒跚的“他们”,实在不该为撸袖干架、言语粗鄙的“他”买单。
文/张宇(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