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系“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征文。作者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海嵩。文章从六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湖南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生态长沙。)
近年来,湖南发挥湖湘地区的独特自然与人文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促进了生态文化的繁荣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超越旧的世界观,转向一体化宇宙观,生态学的世界观;从物质形态上彻底转变传统生产,消费方式,把利用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统一起来;从制度形态上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展开:
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
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文化不可缺少的生成土壤,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生态文化的需要。为生态文化发展创造了充分的背景条件。但要加快生态文化发展进程,使之与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就必须为其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生态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建立有利于生态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经济、管理、文化政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常行为都有直接的影响。从而会促进一定文化发展氛围的形成。因此,我省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还要体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要求。需在经济领域出台一些保持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限制、制裁环境污染行为的政策;在社会管理领域完善环境监督管理的机制办法;营造出一种积极引导社会成员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抵制环境破坏行为和思想的政策氛围。
培育有利生态文化发展的舆论环境。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特别是要使之深入人心,就离不开社会舆论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促使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去宣传符合生态文化精神的科学理论、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励人民积极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坚决批判各种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辩别是非,从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各级政府必须深入研究、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综合决策制度。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从而保证各项重大决策既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又符合生态建设的要求。
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生态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生态文化设施,开展生态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生态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和严格管理协调机制。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最终实现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详细、完备、操作实施性强的办事规则和操作程序。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构建公民生态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
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教育和宣传的网络体系。
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导。在当今社会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学校教育,然后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学校教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生态文化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其间,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渗透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大学里除了一般的生态环境教育外,还必须设置专门的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文化的专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素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政府动用一切社会公共宣传资源,诸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互联网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建立起公共宣传网络体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
企业教育体系。企业生态文化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中,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意识的教育;开展创建“绿色企业”的活动,或结合企业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的理念,结合企业的清洁生产、清洁除废,或通过采用环保先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活动,对企业职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进行企业生态文化的形象设计,在企业名称、名片、品牌、徵章、标语等各方面打上生态标志,在企业建筑外观、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生态宣传;建立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制度,培养与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并化为行动准则。
生态社区教育体系。生态社区就是在传统社区构建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贯彻到社区建设过程中,营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区。其核心就是要培育和建设生态社区文化。必须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社会生态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社区公众参与,以社区生态文化为指导,倡导和谐、公平、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的文明向上的现代新型生活方式。
生态消费教育体系。倡导生态消费必须从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着手,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能及风能等新能源;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新的环保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徒步;提倡使用生态的建筑材料,进行适度装修;提倡食用有机绿色食品,适量消费和打包服务,杜绝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反对商品的过度包装,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注重娱乐场所的环保设计和管理。
(湘江河霞流段。本文图片来源:红网)
依托资源,挖掘潜力,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湖南深厚的文化积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湖南人民的创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着力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化向产业化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态文化产业化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极大推动生态思想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动漫、生态绘画、生态雕塑、原生态舞蹈等文化产业,延伸生态文化产业链,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实施重大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群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传播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传播生态文化的载体。当然,有些设施是属于公益性质的,但有些设施可以用市场机制来运行,使其产业化。这样,可以使这些设施建设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传播生态文化发挥更广、更深入、理持久的作用。
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是主体是人民群众,生态文化建设的各种理念、原则、价值取向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生态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抓示范、抓典型、抓机制”,在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城镇、绿色乡村创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开展绿色宾馆、绿色商厦、绿色医院、绿色工厂等创建工作,使绿色创建活动内容丰富,质量提高,效果显著。
增强投入,强化培养,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
人才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环境,提供人才保障。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在湖南,生态文化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没有相应的研究人才和研究基地。但湖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如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等。可以现存的研究机构作为平台,整合研究力量、汇聚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必须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态文化的基地,综合研究湖南地方生态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规律。研究队伍可涉及农、林、理、工、人文等各学科,定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形成生态文化研究攻关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