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视剧《风云年代》,7月2日开始在央视八频道黄金时段播放;两天后的7月4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银龙影视公司参与拍摄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在央视一频道黄金时段播放。《海棠依旧》以1949年到1976年为历史背景,展示了周恩来同志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和公仆精神,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纪念建党95周年重点作品。
由重庆组织或参与拍摄的两部电视剧同时登陆央视,这是重庆直辖以来第一次。“精品频出”标志着重庆文艺工作有了新起点,迈上了新台阶。
蹲点创作:
平凡的人给我太多感动
随时随地“随手拍”让摄影越来越简单方便了,但摄影一旦成了“艺术品”,似乎就会有意无意地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重庆市摄影家协会18位志愿者蹲点跟拍了“身边好人”的凡人善举。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高建设蹲点跟拍的对象是忠县涂井乡坪山场敬老院义务管理员、“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娥。文化程度不高的李淑娥照顾着敬老院里30多名孤寡老人和1名智障女孩。听说高建设要像自己一样住在敬老院,李淑娥一口回绝了。实在耐不住软磨硬泡,她“有言在先”:第一,有些老人大小便失禁,会有臭味;第二,临时住处没有水,洗澡只能到洗衣槽接凉水;第三,晚上蚊子很多,但敬老院没有多余的蚊帐提供。“你们一定要住就试着先住一晚,如果受不了就赶快换地方。”李淑娥说。高建设在这里一连住了6天,拍了李淑娥照顾瘫痪老人的细节。在挑选参加“身边好干部·群众贴心人”纪实摄影展参展作品时,高建设总是犹豫不决:“太难选了,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动。”
“身边好干部·群众贴心人”蹲点创作的拍摄对象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但纪实摄影展第一场就吸引了10万多名群众。
“融入了情感才能震撼心灵。”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洪斌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重庆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宣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重庆市“奉献人民·放歌巴渝”主题活动,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这些文艺作品这样受欢迎,说明艺术家只要真正沉下去,作品就能立起来。”
基层营养:
土地上“种”出艺术精品
2015年6月,重庆市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做好文艺创作基地建设及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命名“巫山县杨柳坪艺术村”“綦江区古剑山艺术村”等首批45个重庆市文艺创作基地,并规划在全市建立100个文艺创作基地,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创作、交流培训、展览展示搭建平台。
大渡口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姜明获得过金钟奖和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奖项。但有一段时间,他“对创作和唱歌都没有什么感觉了”。重庆市文联组织创作“三峡元素、三峡底色”的大型原创情景音舞诗画剧《梦回三峡》,姜明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亚辉等人赴三峡库区采风。在巫山一个移民社区,姜明和周亚辉演唱反映三峡沧桑巨变的《告别老屋》《小城之恋》时,有几名三峡移民受到感染,也跟着唱。听说偏远的瓜瓢村有一名老农民很会唱山歌,周亚辉马上赶回市内拿了设备又重返巫山,春节那天找到了老农在大山深处的家。老人家不停地唱,周亚辉和助手一边听一边哭一边录。没多久,周亚辉就写出了舞蹈音乐《巫巴魂》。
艺术家们在基层的“肥田沃土”辛勤耕耘,“种”出了一批又一批文化精品:巫山杨柳坪艺术村签约艺术家吴恩梅的原创歌曲《我的家乡巫山美》荣获重庆市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覃昌年的中篇小说《脸面》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反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电视剧《侯天明的梦》,已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艺术家们紧盯社会现实,用文艺作品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资源整合:
“高原”之上求“高峰”
落实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资助扶持试行办法》《关于支持重庆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市级财政为文艺发展新增经费上亿元,其中增设文化事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新增市文联协会工作经费480万元、文艺家活动中心经费500万元。重庆还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了709件优秀文艺创作项目,以开放的思维整合创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创作能力。
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和参与创作的电影《开罗宣言》、电视剧《东方战场》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列为重点推荐作品,电影《相伴库里申科》被总政列为对外宣传交流剧目,电视剧《突围突围》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时代楷模”先进人物马善祥的事迹为创意原型的电影《幸福马上来》,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2017年重点影片。艺术家们聚焦重庆地域特色,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等资源创作的原创话剧《朝天门》,两次赴京,在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由重庆参与联合打造的电影《火锅英雄》在全国院线公映后,被多家韩国影视公司抢购翻拍权。
“重庆的文化发展按照市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既追求‘阳春白雪’,也注重‘泥土芬芳’。”张洪斌说。全市试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以“互联网+文化”打通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6月底,全市已建立文艺志愿者(团队)2413个,完成配送服务10256次。从2013年起,重大节庆期间都会举办“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参赛选手既有青春洋溢的大中学生,也有年过六旬的大爷大妈。在许多地方不断被吐槽调侃的“坝坝舞”,在重庆得到了规范和管理,成为引领社会健康向上、联结社会各界人士的文化纽带。
重庆这座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正在主流文化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