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军嫂何光英的“背夫”人生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李柯影 2016-08-01 14:47:22
时刻新闻
—分享—

   古臣坤和妻子何光英在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中合影(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NextPage]

   古臣坤和妻子何光英在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屋前院坝中(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NextPage]

   古臣坤和妻子何光英在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屋前院坝中(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NextPage]

   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家中,何光英在为丈夫古臣坤洗脸(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NextPage]

   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家中,何光英在为身着军装的丈夫古臣坤整理衣领(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NextPage]

   重庆忠县双桂镇石宝村家中,何光英在帮助丈夫古臣坤在胸前挂上军功章(7月27日摄)。1951年,17岁的何光英成了军嫂。那一年,朝鲜战场上战事正紧,军区来忠县征兵。她被安排去给应征入伍的新兵戴红花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古臣坤就站在队伍里。她的丈夫一去就是5年,音信杳无。这5年里,古臣坤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和战斗,3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副班长。眼看着凯旋回国的日子临近,他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负伤,造成一级伤残。 22岁的何光英背着丈夫,一路乘车行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的水路山路,回到忠县双桂镇石宝村的家里。从此,何光英开始了她的“背夫”人生。这一背,就是60年。何光英也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婆婆。她和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5岁的丈夫至今仍健在,成为全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在她的影响和动员下,全家儿孙辈里有4个参了军。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