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金银魔术师”沈国兴:做老百姓能接受的东西

来源:中工网 作者: 编辑:高芹 2016-07-26 11:20:10
时刻新闻
—分享—

“金银魔术师”沈国兴:做老百姓能接受的东西

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沈国兴向记者展示作品。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沈国兴正在“手把手”指导徒弟。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人物简介:沈国兴,男,现任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金银摆件大件组生产组长、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成员、高级技师,近年来开发新产品52件,获得国家产品外观专利48项。曾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不管从什么角度看,他制作的观音的眼睛都能对着你笑;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金质文物在他的手中也能“整旧如旧”;《八仙神葫》、《静安寺法僧三宝印》……他的一件件作品让人流连忘返。他就是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金银摆件大件组生产组长沈国兴。

  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车间内,沈国兴正在制作一组婚礼上需要使用的黄金摆件。“完成一件精品佳作,少则数周,多则要数年。金匠的日常工作,单调枯燥。每天榔头敲个几万遍是家常便饭。”沈国兴说:“跟我同一批进来的,就剩我一个了。许多人承受不住这份工作的枯燥与乏味,纷纷转行跳槽。”

  “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品来。”沈国兴说:“这个课题值得我研究一生。”作为国家非遗老凤祥金银细工的第六代传承人,沈国兴身上的担子很重。2012年,以沈国兴名字命名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沈国兴正带领着12名技术骨干,不断进行着创新与创作,尝试将高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之中,让这门流传三千多年的老手艺焕发新生。

  传世之宝在他手中诞生

  2003年,沈国兴设计、制作公司有史以来最大、最重的传世之宝:用12公斤千足纯金打造“静安寺法僧三宝印”。制作中,沈国兴创造性地发明了激光定位焊接、雌雄卡口安装,手工拉毛、喷沙、抛光等新工艺。这个摆件经过了三个月十二次的修整,耗时1056个小时才完成。宝印上半部四只神情威严的雄狮立于莲花宝座上,下半部静安寺寺徽及四大金刚像精美逼真。整个制作将传统摆件制作工艺和现代铸造工艺完美结合起来。2007年,沈国兴主创制作了镶嵌金摆件“八仙神葫”。这个作品总高78厘米,耗用黄金4.5千克,用时半年之久,采用浮雕、透雕、精铸、累丝、镶嵌等工艺手法,镶嵌翡翠、红宝、紫 金、白玉、玛瑙等奇珍异宝数百粒,一举荣获2008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修复辽代金质文物沈国兴还练就了一手“整旧如旧”的绝活。2001年的一天,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登门求助。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批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金质文物,属国家二级文物,但出土时都严重瘪凹变形。这批文物不修复就无法展出,只能在库房里睡大觉,无法和观众见面。而博物馆只有修复绘画、青铜器的技术力量,对修复金质文物没有经验。对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老凤祥找“外援”。来人再三强调,这是国家二级文物,不能有丝毫的损坏,而且要整旧如旧,不能有任何改动。沈国兴认真听了来人的介绍后,说,试试吧。对方第一次送来了两件:一个是花瓶,一个是扁壶。两件文物都瘪得厉害,金壁厚度不足20丝,和A4纸差不多薄。沈国兴说,修复有两种办法:要么用外力牵拉,这样做的缺点是用力不均,这些文物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已经又薄又脆,一不小心就会“破相”;要么从内往外慢慢拱,一点点把瘪陷的地方顶出去。这样比较安全,但是瓶口小,瓶颈长,操作难度高。

  为了保险,沈国兴决定用第二种方法。两件文物口子小,瓶颈深,工具伸进去只有很小的角度,活动空间小,够不到,够到了,又使不上劲。沈国兴决定自己制作工具。制作工具比修复更艰苦复杂。为了设计制作工具,沈国兴整整花了两个星期。沈国兴用这套自制的工具,像揎鞋一样,一点点将瘪凹变形的瓶体揎成原状。

  采访中,沈国兴给记者看他手机里保留的文物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对比照。修复后的辽金花瓶:造型古朴,形体浑圆,花纹精致,丝毫看不出修复的痕迹。第一次修复的结果令博物馆非常满意,此后陆续送来文物让沈国兴修复,摩羯形金提梁壶、辽金孩儿枕、辽金花瓶……沈国兴前后一共修复了十七件严重变形的文物。

[NextPage]

沈国兴正在打磨黄金摆件。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沈国兴作品《八仙神葫》 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十年磨一剑

  沈国兴崭露头角是在1997年。当时,无锡灵山要制作3500尊纯金的灵山小金佛摆件,价值高达6000多万元,老凤祥去投标了。设计制作任务落在沈国兴和他的师兄身上。两人去无锡实地看大佛。“当时大佛还没完工呢,搭着脚手架。”沈国兴说,两人要了大佛的小样、图片,加上实地查看,将平面的图片变成了立体 的摆件,两人回来花了一星期做出了实样。他们的作品被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从一百多件投标作品中一眼看中。这个项目为老凤祥创造了537万元的经济效益,在 1997年,这可不是小数目,沈国兴令人刮目相看。

  成功的背后是默默地付出。在学艺阶段,沈国兴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 1987年到1997年,整整十年间,他每天做的就是凿、挑、拨、弹、扳……丝毫不敢马虎。人物的五官细节、发丝、衣褶……细微之处全凭一刀刀、一锤锤刻 画出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10年练得心静如水,10年练就好手艺。金银细工,需要动手、动脑、还需要耐心,更需要悟性。但沈国兴 套用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话:“无他,惟手熟尔”,实在要他讲成功地奥秘,他说需要“心静,坐得住”。

  为观音像四上普陀山

  几十年来,沈国兴继承中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精华,努力探索扩大传统工艺的表现范围和规模,设计制作了一批代表中国金银细工技艺顶尖水平的精品。2001年,大件组承接了制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厘米的观音金像的项目,这是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观音像。为了生动地表现观音像的神韵,沈国兴查找、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寺庙的佛像造型,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设计样稿。

  沈国兴与同事第一次上普陀山,从各种角度观察观音像,拍了许多照,回来先做了个泥塑。观音的面容和眼神如何表现,还得细细观察。沈国兴第二次上山,这次专门租了一条船,站在船上,远看近看左看右看,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样品完成后送到客户面前,对方提出 一个苛刻的修改意见:观音像要跟普陀山观音那样,视角180度范围内都显出对你微笑的效果。沈国兴三上普陀山,专门观察观音像的眼神和笑容。沈国兴发现, 普陀山观音像体积大,距离远,宏观性和模糊感加强了微笑的效果。但摆放在客厅的观音像体积小距离近,看上去就显得“木”。

  怎么办,沈国兴陷入了沉思,普陀山观音像的眼珠是凹陷的,因为形体大,又是远观,模糊感使站在不同角度的人都会觉得观音在对着自己笑;而摆在客厅的观音像体积小,距离近,看得清清楚楚,眼珠凹陷,就无神;从侧面看,怎么会有“对着你笑”的效果。沈国兴于是四上普陀山,再思考再琢磨。深思熟虑后,沈国兴作了最大胆的修改,将观音像的眼珠雕刻成突出的,并对眼部进行夸张处理。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设计样稿,最终完成的一刹那,同事们欢呼起来: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观音的眼睛,她都对着你笑!客户对沈国兴的作品非常满意。

  眼前这个世界充满诱惑,最难做到的莫过于静下心来研究一样东西。金银摆件绚丽夺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却是寂寞的。沈国兴日复一日坐在工场里低头搞设计制作,每天重复着凿、挑、拨、弹、扳等一系列动作,将一块块金片打造成造型各异、精巧绝伦的黄金摆件。他能把一块普通的金皮打造成薄如蝉翼、细如毫发的黄金摆件,他能将受损的辽代金器“整旧如旧”,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他是一个在“快餐时代”坚守传统手艺的金匠。

  当问起沈国兴哪个是他最满意的作品时,他笑着摇了摇头。他说自己仍在不断进行创作,希望能将文化底蕴融入作品之中,再用传统手艺技巧艺展现出来,多做一些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多做一些可以真正留世的佳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