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眼光敏锐、勤劳上进,在市场上收获了财富和成功。在他们当中,更有这样一群人,自己富裕后,不忘带动更多人富起来。
今起,本报推出“先富带后富践行记”系列报道,探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先富者们如何带动更多人拥有更满意的收入、更舒心的生活。我们希望从不同地区的致富路径中,探究可供借鉴的共同规律。
潇湘晨报记者 梁美兰 实习生 程汉华 株洲报道
茶陵县严塘镇山寺村,64岁的老汉周汉伟站在自家刚起的两层楼房前,“刚刚盖起的新楼,花了31万块钱,自己出一部分,孩子出一部分,没有怎么借钱。”周汉伟咧嘴笑着说。他指着远处的大山,“以前四处都是荒山野岭,村里人只靠种地谋生,穷得很。2010年刘总来搞开发,荒山变绿园啦,我们帮他干活每天有几十块到一百块收入不等,好多人都脱贫致富了。”他所说的刘总,是湖南万樟园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祖治。
4.4万亩山地种上名贵树种和花卉
顺着周汉伟指的方向,可见多个山头上种着一种圆形伞盖的树,树与树间隔一致,树列顺着山头起伏的轮廓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天际线。
“那是丹桂树,山坡上还种着银杏、楠木、红叶石楠、罗汉松、紫薇、杜鹃、玉兰、蜜柚等等很多名贵树种和花卉,全是刘总的产业,也是我工作的地方。”
2010年,刘祖治得知严塘镇21个行政村的10万亩山地自2008年冰灾之后一直荒废,村里的青壮年一窝蜂地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过着困苦的生活。他决意在这里发展生态园林产业,把10万亩沉睡的山地唤醒,也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利用起来。
6年来,有4.4万亩山地顺利流转并得以开发。驱车盘旋在环山公路上,人们可以沿途观赏到开得正盛的粉、玫、白各色紫薇花,到了八九月份,丹桂飘香。
贫困户园区干活每天挣100还有年终奖
7月中旬,正是紫薇花园除草和施肥忙的季节。周汉伟每天大清早赶到工作地点,开始8个小时的“铲肥”工作。“我腿脚不灵便,挑不动,负责铲肥料。”他说。
周汉伟是个复员老兵,腿上的伤在当兵的年轻时代就落下了。几年之后,周汉伟复员回乡,做农活、修公路、建电站,干过很多活,但都是轻活,挣不了多少钱。一家5口人一直挤在泥砖做的平房里。6年前,周汉伟患了一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一家人成了贫困户。身体逐渐恢复后,他在2013年进入刘祖治的园区做事。“现在我们有1000多个老乡在刘总的园子里工作,待遇很好,我每天干8小时有八九十块钱劳务费,加上我是贫困户,刘总每天补助一些钱,加起来我每天能挣100块钱左右。”
“刘总过年给我们送米,还发了3000块钱年终奖,我们都很愿意给他做事。”周汉伟说。
今年3月份,周汉伟一家正式脱贫,也早就搬进了空调冰箱一应俱全的小洋楼。在他看来,刘祖治带来园林产业,绿了山头,也为农村带来了“不用什么技术也可以拿比较多钱”的灵活就业机会。
“刘总带来产业扶贫,我们这些老家伙和妇女,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干活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小孩。”他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吃懒做的人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扶贫脱贫要先扶志立志。
【先富心得】
和村民打交道讲信誉最重要
“林二代”、大学学历、当公务员,刘祖治以前的生活按部就班,不算大富大贵,却也令人羡慕。一次去深圳参加同学婚礼,看到当地的绿化景观,让他毅然放弃“铁饭碗”,决定转行,白手起家。
如今,几万亩荒山上栽植了桂花、罗汉松、银杏、樟树、红豆杉、金丝楠木等珍贵树种820多万株,紫薇、杜鹃、樱花等名贵花卉9600多万株。万亩桂花园、万亩紫薇园、万亩杜鹃园已经基本建成。
2014年1月3日,省长、省委副书记杜家毫在视察园区时说,“万樟把荒山变成公园,是做生态产业,还带领农民致富,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刘祖治的企业一开始就带着“精准扶贫”的基因。“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过程中,我们优先当地农民来务工,流转的是农民的荒山让他们获得租金收入。”他说,环境美化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
刘祖治还发展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180多个农户自己拿出土地种植公司提供的苗木,公司再按协议包购包销。
合作社的社长谭东梅拿出自家7亩多的土地参加合作社,种桂花树、红叶石楠和杜鹃花,“前年收入五六万元,去年10万元,比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赚得多多了。”
近两年来,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回来到刘祖治的园区工作。“2015年有70多个人回来,今年到目前又有几十个。”刘祖治说。
刘祖治说他与村民打交道最大的心得是“讲信誉”。给村民发工资,他从来不“打白条”,每年春节、端午和中秋发3次工资,公司提前通知村民一定要来领取。
“村民的土地流转租金,我们每年打300万进土地专账,保证村民随时来随时可以盖章领到钱,”他说,“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只有把口碑做好了,其他村民才更主动给我们流转土地,产业才能做得更大。”
先富后富你问我答
70岁以下可安排岗位
周汉伟:请问公司今后在年龄偏大的工人工作这一块有什么样的安排,会有年龄限制吗?
刘祖治:一般来说,我们设定7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并且是自己有意愿来园区工作的,都会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安排工作岗位。对于70岁以上的人,我们原则是不采用的。因为70岁年纪也已经偏大,身体状况上可能不适合上岗进行园内工作。并且对于70岁以上的,我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还是从村民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实际出发的。另外,如果不考虑60岁以上的,可能部分村民的生活会更加困难。
除了给报酬还有年终奖
周汉伟:目前工人的工时是按每天8小时计算,但不同的人在8小时内完成的任务量不一样。请问今后在计算酬劳时会不会有更加人性化的模式?
刘祖治:目前我们是按照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然后区分开年龄段、男工以及女工,给予相对应的酬劳。我们设有年终奖金,针对平时工作中劳动能力强,表现积极能干的工人,我们会给予相对应档次的现金奖励,来鼓励大家工作热情。我们也会继续探索更加人性化的酬劳方式,让每位村民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工资收入。
“极贫户”应当有稳定收入
刘祖治:针对村子当中的“极贫户”这样一个群体,您觉得公司应该做哪些事去更好地关怀?
周汉伟: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让“极贫户”的村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的收入来源问题。如果能保障这部分人的固定的收入,就能很好地解决困难户生活中的难处,才能带领他们慢慢脱贫致富。
70岁以上可考虑先试用
刘祖治:针对年纪大一些的村民,比如70岁以上的身体素质很好的人,您觉得公司如果采用合不合适?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汉伟:针对70岁以上身体较好的并且有强烈工作意愿的村民,应该给予一定的岗位考虑。如果确实有劳动能力,公司可以通过一定的试用时间来观察,在确定工人身体状况能够胜任工作的情况下,在工人家庭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给予一定的岗位安排,以此来增加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