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这位包头名人告诉你:改变命运很简单,那就是读书!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编辑:redcloud 2016-07-13 10:32:27
时刻新闻
—分享—

  距离第26届书博会在包头举办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许多市民期盼着余秋雨等一批文化名家走进包头。事实上,在本土我们同样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笔耕不辍记录着这方水土、这方人民,用思想的力量激荡起改革发展的强音。从本期开始,包头晚报将推出“本土名家面对面”系列人物报道,带你一起走进本土文化名家的读书与生活,并且解读他们对于书博会的期待。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是小学课文《少年闰土》中的一段,49岁的胡刃依然能把它完整地背诵。作为包头本土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已经出版图书19部,发表作品超过600万字,这些作品在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等知名图书馆均有收藏。可谁也不会想到,胡刃最初的读物仅仅是课本。正因如此,他对学生时代课本上的经典文章到如今都记忆如新。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胡刃就痴狂一样地爱读书,而原因是“为了改变命运”。如今回首,胡刃做到了。所以,他推崇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


    “遇见”草原民族

  胡刃出生在著名作家萧红的故乡—黑龙江呼兰县。因为家庭困难,儿时,课本就成了他唯一的读物。每篇课文,他都是读了再读。为了保护这些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箱子,把它们存起来。有一次生病,母亲带他去看医生,但他就是不去。胡刃对母亲说:“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吧!”母亲无奈答应了他,那本小人书成了胡刃最珍贵的课外读物。

  1983年,16岁的胡刃开始写诗。从此,他身不离笔,本不离身,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17岁,胡刃的一首诗在县城的作文大赛上获奖,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更坚定了他走文学道路的信心。1985年,因为家庭困难,18岁的胡刃高中辍学进入部队。在部队里,胡刃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部队里每天早晨6点多就开始训练,胡刃5点就起床,写作1个小时再和战友们一起训练。1998年,胡刃转业到包头市工作。来到包头后,他继续坚持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胡刃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纸发表。在包头,胡刃开始了草原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些年来,他写出了长篇小说《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等一系列草原历史小说和大量草原历史文化散文,形成了他对草原民族的独特认识。

  期待“抓”住书博会

  “我是书博会的受益者。”说起书博会,胡刃认为包头人一定要抓住机会。对于读者,要借这个机会多选好书;对于作家来说,则更是难得的机会。原来,1998年,胡刃第一次参加书博会。当时,他以一位草根作家的身份毛遂自荐,最终获得了书商的认可。在书博会后,他的科幻作品《外星人的惊天秘密》出版。胡刃告诉记者,因为书博会,他的作品被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所以,他希望包头本土的作家们能“抓”住书博会,瞄准市场为自己出书创造机会。

  胡刃说:“作家写书很辛苦,自己出书还得找人找关系搞销售。作家本身就不擅长销售,如果不瞄准市场写作就会很困难。”他认为,书博会正是给本土的作家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写《永不言败的成吉思汗》是中华书局出版并向我约稿的。中国许多作家都以中华书局出版自己的书为自豪,而我能够获得中华书局的主动约稿,正是得益于我这些年对书籍市场的精准把握。”

  最近五六年,胡刃每天4点多就起床,一直写到早晨8点,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每天保证3到4个小时的写作时间,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他最新的一部关于草原历史的小说作品已经写完初稿,目前正在修改,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交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