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张伟:我的人生离不开“书”字

来源:包头晚报 作者:吴艾霞 孙红霞 编辑:redcloud 2016-07-12 17:20:53
时刻新闻
—分享—

  距离第26届书博会在包头举办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许多市民期盼着余秋雨等一批文化名家走进包头。事实上,在本土我们同样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笔耕不辍,记录着这方水土、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用思想的力量激荡起改革发展的强音。“本土名家面对面”系列人物报道,带您一起走近本土文化名家的读书与生活,解读他们对于书博会的期待。

  张伟,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阴山学刊》主编。30多年来,他的主业是读书,业余时爱做的事儿仍然是读书。他的人生规划里,也离不开一个“书”字,那就是“读书、教书、编书(刊)、写书”。

  可是,离不开“书”的张伟看书却很费力。他风趣地调侃说自己那叫“2.0的超长视力”。张伟说:“年轻时由于刻苦读书用眼过度,突破了‘花不花,四十八’的规律,42岁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镜。”

  这些年,老花镜换了一副又一副,度数越来越大。有时,看了一天的书,下班时,两眼哗哗流泪。可虽然读得辛苦,张伟却无怨无悔。于他,苦中有乐,爱书依然。

  读书就要“术业有专攻”

  身为学者的张伟,把攻读专业书作为他的首选。“术业有专攻”这是采访张伟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我自己本身是中文专业的,对理论的东西很感兴趣,包括在自己写的6本书中,有3本就是和文艺评论相关的。”

  文艺评论是张伟的“心头好”,喜爱得一点道理都没有。同时“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而之所以能够成为文艺评论方面有造诣的专家、教授,也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术业专攻”。

  张伟的专业是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艺术类的藏书占据了他书架的大部分空间,这也是他多年来下功夫最多的领域。但是他没有把自己拘囿在某一狭窄的时段和区域,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从而夯实了自己的学识基础。做了几千张读书卡片之后,他陆续地写文章,越写越多,一本接一本地出版著作。如今,张伟已经写了6本书,100多万字,成为在业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张伟深有感触地说:“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读书读来的。”

  “享受读书带来的慢时光”

  说起即将在包头举办的第26届图书交易博览会,张伟给记者讲了他和博览会的渊源。他说:“书博会刚启动的时候,面向社会征集主题词、宣传语、LOGO,当时我是评委。从5000多件应征作品中选出20条,最终选出一条主题语,这是我和书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还表示,他主编的包括《许琪文集》《编馀思与写》《阴山文化研究》等书都将在博览会上参展。

  张伟的印象中,书博会主要是在省会城市举办,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包头算是第三个,其他包括桂林在内都是一些名城都市。

  “包头能承办书博会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也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借这个东风,以书博会为契机,也可以在包头全体市民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对于读书人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可以去书博会选自己喜欢的书。”张伟说。

  最近,为了迎接书博会各种活动陆续开展。对于书博会之后的影响,张伟认为:“读书是件安静的事,书博会结束后我也依然是安静地回到自己的书房享受读书带来的慢时光。”

  主张读“费点劲的书”

  人们都知道,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何以定在这个日子,许多人就不甚了解了。这一天,是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忌日,无独有偶,也是西班牙大作家、《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去世的纪念日。可见,读书日定在4月23日是大有深意,不仅要人们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经典。

  因此,张伟鼓励大家要多读经典书籍。他认为,人与人的区别不仅在于读不读书,还在于读什么书。他把读书与饮食相比较地说:“吃东西大体上可以分三个层次,人在饥肠辘辘时,填饱肚子是第一需要,常常饥不择食;当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开始讲究色香,但要满足口腹之欲,味道好,却未必营养佳。”他认为,吃的最高境界是吃营养。不仅食材要有营养,营养搭配要合理,烹饪手段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与“吃味道”相对应的是现在人们的通病——浅阅读。消遣式的快餐读物充斥书肆,考证等功利性的阅读占据主位,知识碎片化困扰国人。这也是社会的一个现状,所以阅读经典读物,秉持深度阅读,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尽的《红楼梦》,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这是张伟给年轻人的读书建议。(记者 吴艾霞 摄影 祝家乐 实习生 孙红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