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当代湖南治水的宣言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司马清 2016-06-25 14:20:58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某种程度上,湘江就是一部湖南开发史。这是杜家毫省长的文章《让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的逻辑起点。联系到教科书说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联系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承载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荣光,我们对人与河流、历史与河流的纵深关系有了了解。省长的文章,带着历史的情思,带着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以纵横捭阖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7200万湖南人民与湘江同呼吸、共命运的宏大境界。
  
  治水,是中国的传统。治国必先治水,这是中华文明的大逻辑。中华民族的壮丽史册上,彪炳着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画像。大禹提着长剑,穿着麻鞋,炯炯有神的眼睛,巡视着当时的中原大地,从“避”到“治”,从“堵”到“疏”,再到“导”,大禹兴利除害,为民造福,使“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千秋万代传颂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赞叹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成为中华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形象样本。后来,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通济堰,都是治水的成功范例。研究中华文明,治水是传统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确立封建秩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起,被人誉为中国古代治理的两大闪光点。几千年一路走来,中国治水的问题一直是农业文明的要害问题,要不,中国古代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为何显得格外重要。
  
  新的历史转型期到来,治水的内涵有了拓展。农业文明时代的治水,主要是治理泥沙淤塞,防范河流改道。工业文明到来直到现在,大量的开矿和开掘,河流面临日益污染的形势,越到发展的关键期,水的安全问题越成为制约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可以说,解决水安全问题,是新的形势下的一种治水,它需要弘扬中国古代治水的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拿湘江来说,上古的时候水是清冽的,可涤可烹。那时,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一代代湖南人与湘江相守相知,相依为命。湘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勤劳的湖南人,智慧的湖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点到的中国思想大家,有多位是湖南人。因此,杜省长的文章说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这是既带着深厚情感又实事求是的概括。
  
  保护和治理母亲河,既是一种情怀,又是一种担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进行湘江保护与治理这一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不能忘记,2013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过,治理湘江,是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我们不能忘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湘江的保护与治理工作。省委书记徐守盛指出,保护和治理湘江,是关系湖南人民幸福生活与永续发展的大事、好事,他多次过问、调研,为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水工程定调设谱。省长杜家毫说,保护和治理湘江,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这次省长的文章,又大声疾呼“重现一江春水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肩头”。他用详细的数据,列举了湘江的严峻形势,叙述了改革开放后湖南人保护湘江、治理湘江的“治水史”。特别是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的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提出“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的总体思路,制定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让母亲河休养生息。省委省政府可谓斩钉截铁,向全省人民发出动员令: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持久战。
  
  这是当代湖南治水的宣言。
  
  伟人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里说,“当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套用毛泽东的话:当湘江出现污染的时候,我们也相信,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污染即将过去,碧水蓝天即在前头。
  
  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湖南发展的“第一小提琴手”。顺着这一历史的顺时钟方向,我们每一个新湖南人,都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要问湘江能为我们做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湘江做什么。我们种下思想的芦苇,我们给一个漫江碧透的期许,我们有一份再造“晴天摇动清江底”的责任。以治水为龙头,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支持省里的工业治理歼灭战,生活污染攻坚战,农业面源阵地战,支流沟渠持久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久久为功,碧水蓝天一定会在前头,这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大逻辑。
  
  文/龚鹏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