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劳模徐虎:“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仍在发光发热

来源:新华社 作者:吴振东、潘旭 编辑:高芹 2016-06-20 14:20:15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社上海6月20日电 题:劳模徐虎:“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仍在发光发热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潘旭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张真诚的笑脸,十几年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弄堂街坊——上世纪90年代,一位上海普通水电修理工感动了中国。他叫徐虎,利用空闲时间义务为居民服务,被亲切地称作“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

  如今,这位退休已6年的老典型在忙些什么?对于劳模精神又有怎样新的体悟?记者日前回访了徐虎。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为群众服务的平凡岗位上做了点平凡的事,我的确放弃了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我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见到记者,徐虎开门见山地说。

  论出身,徐虎足够普通。他一直工作、生活的上海普陀区工人住宅区,原属城乡接合部,工厂和农田交织。徐虎家原本也是菜农,初中毕业后,他跟着母亲,过着一年到头挑水、施肥、种菜的日子,直到1975年,城市发展,农田被征用,徐虎被分配进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成为一名水电工。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也是一名“农民工”。

  当上工人后,徐虎认真学习水电工技术,用心收集居民需求。“那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工作,做一名好工人,我遇到住户报修,总是尽力及时解决。久而久之,我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带来的幸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家中洗衣机、电视机、音响、抽水马桶等大量增加,原先的供电线路、自来水设施不能适应,导致断电断水事故频发。同时,双职工家庭增多,事故也大都发生在职工下班回家后集中用水用电的时间段,一旦停水停电、居民不能烧饭、洗衣,学生不能做作业,老人不能看电视。“往往是职工下班,我也下班了,身为水电工,这样怎能解决居民的困难?”徐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仅要做为民解忧的标兵,更要做创新服务的功臣。1985年6月23日,受到派出所门前“警民联系箱”启发的徐虎,第一次在三个街区挂出了自己的“特约维修箱”。木箱上写两行字:“提供优质服务便民利民,公房夜间水电维修;凡属本地段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开箱时间每晚七点。”从此,徐虎做起了老百姓的“义务工”,13年里,他背着工具箱,骑着旧单车,有求必应。居民的表扬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徐虎却说:“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徐虎的服务细致贴心:修好居民家的电灯,他会顺手擦去灯上的灰尘,使房间更加亮堂;徐虎的服务风雨无阻:13年里的八个除夕夜,他都没来得及拿起团圆饭的筷子,而匆匆忙忙地去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五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徐虎的荣誉已经数不清。但我们依然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处在最平凡岗位的普通工人,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

  徐虎的回答很简单,紧跟时代发展,时刻关注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理念,为民办事多用心。

  2010年,徐虎从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的岗位上退休。挂牌授徒,传授经验技术和服务理念,构成了他“退而不休”的全新生活。如今,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遍布西部集团的各个物业企业,其中10余位“小徐虎”还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诠释着新时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徐虎精神。

  “‘后继有人’,是最让我高兴的事。”徐虎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己还期待为社会贡献余热,将多年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同更多的劳动者、志愿者交流,以服务更多群众。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讲求敬业、奉献的劳模精神会否远去?徐虎说,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新时代更要大力倡导劳模精神,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者最有尊严、劳动者最美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