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有在读博士,有学院院长;有军队社科工作者,也有网络媒体一把手;有“80后”,也有“40后”……6月12日下午召开的湖南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湖南众多社科界专家齐聚一堂,13名代表同台论道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意义与发展举措。
正如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张文雄所说,听了大家的发言,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个可喜的局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春天来了。让我们看看社科界如何论道、弘道、传道,如何用正确、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引领湖南发展,传播正能量的。
自觉坚持“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
对“弘道”二字,我一直抱着敬畏,视为使命。
“弘道”要真正“明道”。何谓之“道”?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弘道”要尽责“传道”。“弘道”就是传授、宣传党的科学理论,使之深入人心,转化为提升人们认识和能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自觉坚持“弘道”的价值取向,不仅把它当一份职业、恪尽一份职业责任,更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事业,追求一种事业境界。
“弘道”要忠诚“卫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的“弘道”,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体现鲜明的政治立场,要把它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始终坚守这片精神家园。只要我们坚守,并且在坚守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就一定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弘道”要笃实“行道”。“弘道”决不能只是当“说教先生”,甚至口是心非、口是行非,而是要使“弘道”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为自己人格理想的寄托。人格理想是需要设计、培养与塑造的,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值得我们确认之、坚守之、笃行之,因此我要一辈子用两句话来自勉:不羡富贵不羡仙,此生只做“弘道”人。
努力建设一流省级智库
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智库,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做的是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才优先“四个坚持”,打造一流省级智库。
如何打造?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践,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发现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乃至最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同时要勇于直面问题,不乱炒作,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能捂盖子、回避矛盾,作“闭口僧”,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及时解剖研究,大胆建言献策,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真正当好参谋助手。
当前,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要落实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弘扬新学风、形成新机制。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结合自身建设实际,提出了“开放、创新、致用、笃行”的新理念,就是要落实这种新学风,创造新气象。如今正在推进“大数据+智库”的具体行动,重点打造“一库三平台”和推动示范应用,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直观、快捷的“一站式”决策支持。
全力解决“为什么能、为什么人、怎么为”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两个不可替代”,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能”的问题,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业自信;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两个研究导向”,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业自觉。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角色定位,解决“怎么为”的问题。
“四者”应成为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准确而清晰的“自画像”。面对处在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善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哲学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同时自身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统一起来。
高扬马列旗帜,绽放理论光芒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所必须,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强大的力量之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不断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其一,掌握科学理论,做到学以明立场、学以晓观点、学以知方法、学以正言行、学以深境界。其二,站稳政治立场,把人民装在心中。其三,把握科学方法,将利器握在手上。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课堂、讲坛和论坛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努力培养一大批真信真懂、真学真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发现、培养、聚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各路大军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自觉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军队院校社科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军队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姓党意识,以更大努力、更高标准走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前列。
做到“三个牢牢”: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强国强军伟业的使命责任;牢牢把握国家和军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目标新任务,善于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为强军兴军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牢牢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基本要求,像抓“枪杆子”那样抓好“笔杆子”,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将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军队政治工作学等骨干性学科,大力发展国防经济、军事法学、军事社会学、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等支撑学科,巩固加强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网络政治工作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充分发挥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联席会牵头单位作用,积极参与中央和军队马工程建设,组织编写书籍回应官兵热点难点疑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等热点课题研究,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强军故事、科大故事。加强对学术交流、出国访学、著作出版、媒体访谈等政治审查,严格政治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做到“学术交流有纪律,三尺讲台无杂音”。
地方院校社科研究须“接地气”
地方院校数量多、分布广,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接地气”,必须立足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问题,破难题,做咨询,出思想,出对策。
当前湖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真正药方在哪里?湖南新型城镇化的真正突破口在哪里?湖南制造业成为中国尖端制造业的领头羊的秘诀在哪里?湖南房地产业去产能的突围节点在哪里?这些困难和问题都在倒逼着湖南地方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因此,地方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接地气”是大学使命使然,必须明确定位,必须及时调试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开展“接地气”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如何让地方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接地气”?要打造特色需要,要坚持量力而行,做好取舍,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与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关的部分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到术业有专功;要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做到对问题的诊断快、判断准、下药猛、疗效好,当好地方发展的参谋;要打造最接地气的优势性、特色性研究,充分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网络新媒体助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网络新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是守卫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线,也是社科学术成果的发布、推广平台。
要善用互联网新媒体传递“好思想”“好声音”。舒斌称,目前一些社科界专家学者偏重于在传统核心学术期刊等发表成果,加上文章大都长篇大论,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上也存在着“失语”“失踪”“失声”现象。“亟需大家树立‘互联网意识’,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把‘大众化’和‘化大众’结合起来,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善用互联网新媒体构建新型话语体系。社科工作者和网络新媒体从业者要协力打通社科界学术话语体系、政治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形成“湘字号”学术品牌,在话语体系建构中充分体现湖南特色、湖南风格、湖南气派。
善用互联网新媒体助推社科理论创新。互联网催生了“大数据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打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可打造出优质的互联网理论智库平台。
善用互联网新媒体服务社科理论专家。聚合与服务社科理论专家、强化成果推广转化,网络新媒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红网的《论道湖南》、湖南智库网及各类智库官网都在大力建设“智囊团”数据库,目的就是打造成为涵盖所有社科领域专家的数据平台。
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经济学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经济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经济发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总量供需均衡问题,更需要以人文主义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对人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追求人生幸福,提倡宽容,崇尚理性,反对等级观念,主张自由平等。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学研究破除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经济学范式转换,系统研究结构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假设,探索经济结构转换演进的规律和纠正经济结构失衡的战略路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提高质量和效率转变。
当前,尤其要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起点,进行原创性的自主理论创新,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与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相结合的原则、需求与供给协同的宏观经济调控机理等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基层社科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基层社科工作者,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宣传好、贯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社科普及形式,让广大基层群众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除了高等院校和专业社科研究机构外,基层社科工作者的队伍庞大,民间社科组织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承担着地方社会科学理论宣传、应用研究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多年来,基层社科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工作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职能作用还有待更好发挥。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这些热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热心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群体,通过政策激励、精神鼓励、工作支持,让他们有更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作为基层社科工作者必须要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要发挥自身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钉钉子精神”研究好“廉洁学”
通读、细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感“廉洁学”发展大有可为,该重要讲话为发展“廉洁学”提供了契机。
“廉洁学”发源于湖南,与“廉政学”既有联系,也有明显区别,集中体现在“廉政学”聚焦“廉政”,即廉洁政治、廉洁从政,而“廉洁学”除此之外,还关注廉洁经济、廉洁文化、廉洁社会等范畴。也就是说,“廉洁学”比“廉政学”的研究范围更全面,更契合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
廉洁学是个新事物,但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有独特的实践素材,发展壮大任重道远,我们将发扬“钉钉子精神”发展“廉洁学”。注重原理研究,做深“廉洁学”的基础,着力把构建廉洁学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可行性论证清楚、说明充分,并重点凝练“廉洁学”基本范畴,搭建“廉洁学”的理论框架,发表关于“廉洁学”基础理论的高质量、高档次成果,为“廉洁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学术基础。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做实“廉洁学”的转化。以服务反腐倡廉科学决策为重点,以引领全国“廉洁学”研究、推动全国设立“廉洁学”学科为使命,努力把湖南省“廉洁学”与巡视制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影响全国的新型反腐倡廉智库,传播中国反腐倡廉声音。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刻思考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道理或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会容易失去。唐俊总结了三个思考。
首先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该思考些什么?科研工作应主动思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集人民实践创造等问题,这样才不会“失语”“失声”“失踪”。
其次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应该思考什么?如何应对当前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常态,是迫切需要思考,也是正在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跳出界限、看清全局呢?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这些才是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
再具体社科工作者,又该思考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适时跳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圈子,只有跳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圈子,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杜绝拍脑袋的随意决策,才能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问题,并用更多的方法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学术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书面发言两人:
推动中国特色经济管理学科繁荣发展
(湖南商学院院长、教授陈晓红)
立足实际,坚持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之路,意义重大。围绕“三个坚持”,助力经济管理学科繁荣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坚持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形成政产学研用有效机制。坚持学科交叉与团队协作原则,构建大平台大团队攻关机制。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管理学科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之路,关键在于推进“五个创新”:推进理论研究创新,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文理工-校政-校企-校所-校校”协同为路径,实现“政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服务国家建设;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形成经济管理学科新高峰;推进人才培养创新,集聚经济管理学科高端人才群;推进智库建设创新,打造机制优化的高端智库品牌;推进研究方法创新,构筑学科前沿的方法论支点。
在具体创新实践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要立足时代潮头,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强化经济管理学科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经济管理研究信息化平台,推动经济管理学科的方法论创新。
推进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张红专)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一半,高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所涉及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均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高职院校在做到“技能与素质并重,就业与发展同行”,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引导。
高职院校应该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攻方向开展研究,形成文化产业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互助长的良性循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和公共文化产品的转化。
繁荣发展高职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委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凝练特色、促进成果运用,同时在师资层面实行准入制度。
对于老师而言,则要想方设法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使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每堂课都成为受学生喜爱“精彩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