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阳丽萍
4月15日,参加环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采访的记者,在沅江市芦笋展示馆尝了芦笋、喝了芦根茶、看了芦笋生产视频后,啧啧称赞,说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新东西,有意外之喜。
“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品尝芦笋后发出的感叹。近两年,沅江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思路,打造芦笋食品产业,推动芦苇产业转型升级。有“洞庭虫草”之称的沅江芦笋在美食界声名鹊起,也为当地老百姓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小芦笋给群众生活带来大变化。记者近日到沅江,实地了解了一番。
企业老板起死回生
“以前积压的芦苇到现在还没卖完,但我生产的芦笋还没有出来就被客商订完了。”4月15日,龚立军对记者说。
龚立军在沅江漉湖芦苇场承包了6万亩芦苇,他见证过芦苇的辉煌,也品尝到了其带来的苦涩。
龚立军说,2008年前造纸业火热时,芦苇供不应求,湖北武汉、赤壁和沅江本地几个造纸厂抢着来拉货,每吨芦苇可净赚200元。
可后来,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加上电子办公等兴起,许多造纸厂关停,芦苇收购价每况愈下。算上人工、土地租金和运输等成本,一吨芦苇卖出去倒亏200元。
一些亏损严重的承包户逐渐退出,但从小在芦苇荡里长大的龚立军对芦苇有感情,他没有转行,还从银行贷款2000万元坚持着。他希望芦苇市场转好,自己能东山再起。可几年过去,没有卖出的数万吨芦苇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014年,沅江做出了打造芦笋食品产业的决策,这使龚立军看到了新的希望。当年,他抓住政府推广芦笋项目的机遇,与辣妹子公司联手,开发芦笋绿色食品。经两年发展,目前其公司年产值超4000万元。
家门口就业挽救一个家
设在沅江泗湖山镇的湖南平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了大批当地村民。下班时,在公司门口,许多人骑摩托车来接人,成了一道独特风景,何年满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
何年满今年42岁,是泗湖山镇双华村人。其丈夫前些年养鱼喂猪都不景气,无奈之下,她两年前南下深圳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月工资只有2000来元。她外出打工期间,丈夫不问家事,不管家里两个孩子,眼看一个家就要散了。
2013年,听说家门口一家芦笋生产企业在招工,何年满应聘到这家企业上班。公司让她负责一些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一年有五六万元收入。由于上班离家近,公司还特许她早些下班回家照顾家庭。随着这两年家庭收入增加,她丈夫也变勤快了,孩子学习进步了,家庭重归和睦。
湖南平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波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固定用工230多人,大部分是附近村民,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
据了解,在三四月份芦笋采摘生产高峰时节,沅江市从事芦笋生产的人员有1.8万人左右。
采摘芦笋一天能赚300元
这两天,泗湖山镇的王益华、肖瑞良老两口商量着,准备用采摘芦笋赚来的钱购置一辆三轮车。
今年69岁的王益华家住芦笋采摘基地不远处的泗湖山镇群益村,近两年每到芦笋采摘旺季,他与老伴早上5时就出门到采摘基地开始劳作,干到下午5时左右回家。
王益华说,芦笋采摘期一般可达35天。一人一天可采摘剥壳后的新鲜芦笋肉25公斤左右,手快的能达到50公斤左右。然后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卖给加工商。他和老伴多的一天赚四五百块钱,最少的一天也有一两百块,十几天下来,有好几千块钱。
如今在沅江,在芦笋采摘时节,去芦苇荡里采芦笋的人不少。芦笋采摘不需要什么技术,老人小孩都可以干,一个成年劳动力平均每天可获收入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