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坪镇南车湾,村民打豆腐仍沿用手工石磨磨豆子。两个小朋友看了半天,忍不住手痒,上去磨了一番。长沙晚报记者 熊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杨志前 陈郁琳
年味在哪里?对很多人来说,传统年味还是在乡村。年味欲说还休,其实是一段乡愁。
前天,腊月二十七,阳光灿烂,浏阳市高坪镇小溪河畔的南车湾屋场热闹红火。村民们杀年猪、点豆腐、做箬叶粑粑、炸玉兰片……舌尖上的年味氤氲开来,弥漫在整个屋场,拨动了大家的味蕾记忆。
“豆子圆圆,意味着团圆;‘腐’又与‘福’‘富’谐音,寓意富贵、福气。”村民罗小媛说,过年打豆腐、初一吃豆腐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提前一天把自家种的10斤黄豆泡软了,姑嫂三个开始磨浆,用的是老石磨、山泉水,“保证比市面上的好吃!”
这边在河畔磨着豆浆,那边厨房柴火灶里噼啪作响,一口大锅烧着开水,准备煮浆。豆子磨好,正好水也烧开,姑嫂几个用纱布将豆渣滤出,然后将细腻的豆浆倒入锅中,并撇去泡沫,不停搅动。
豆浆煮开后,最神奇的一道工序就来了:石膏卤水点进豆浆,几分钟后,豆浆就凝结成嫩滑的豆花,当地俗称“水豆腐”。豆花热气直冒,旁边看的人馋了,纷纷拿碗来盛,再放上一勺白糖,滋溜滋溜喝得那个香!
剩下的豆花被舀入木模具中,慢慢挤干水分后,等待成形。两个多小时前的每一粒饱满的黄豆,在此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变形。它们将被做成白豆腐、油豆腐,在春节期间端上罗小媛姑嫂三个家庭的餐桌。
在同村的肖花兰家,一个又一个箬叶粑粑被折好放入锅中,随着热气袅袅升起,糯米和箬叶的清香四处流淌。主妇们一边做着箬叶粑粑,一边回忆说,这是过去拜年走亲戚送礼品的“主角”:一个竹制的腰篮里放上一块腊肉、两筒面条、几个鸡蛋,再就是一二十个自己亲手做的箬叶粑粑。
篮底往往铺着红纸,更有了年的喜庆和热闹。
喝豆花,尝箬叶粑粑,吃用红薯粉炸成的玉兰片,品现宰的河鱼和杀猪菜,这场“寻年味 迎新春”的活动让从浏阳城区来到南车湾景区游玩的蒋章辉感慨道,“这些充满了仪式感的节奏和新鲜出炉的味道,就构成了我们70后小时候最期盼的春节。”
在高坪镇沿甸村村支书张庆文看来,时代飞速发展,物质的丰盈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滚滚洪流般冲击着传统文化,但物质的丰饶代替不了精神上的寄托。“都说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乡愁在哪里?我觉得在原生态的山水中和民俗里。”张庆文设想,沿甸村未来就是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借助浏阳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落户”在此的机遇,以南车湾景区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让更多的人亲近山水,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