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提案背景
有的山区村民十年没看过戏
“我经常参加文艺下基层慰问活动,有几次在偏远山区演出后,就有村民拉着我的手说:‘看到你们来为我们唱歌,真的比过年还开心,我们怕是有十年时间没有看过戏了。’”易秒英说,这样朴实的话语让她感慨。
易秒英发现越是基层、越是贫困的地区,广大老百姓对于文化的渴求越是迫切。“有时候,真的可以说是一首歌、一张合影,就可以给他们留下一辈子的影响。所以,我总在想能有什么方式,帮他们更多地看到好戏,又能了解世界。”易秒英告诉记者。
委员调查
全省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达723支
而在随后一年多的调研中,易秒英发现,湖南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组建了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立体交叉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723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已突破7.4万人。建立了覆盖省、市州、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且上下联动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这样好的体系如何在三湘四水特别是广大偏远地区生根发芽,如何真正春风化雨般持续滋润文化“荒漠”地区呢?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都很高,微信、qq已成为时下大众,特别是年轻受众首选的联络工具与社交工具。”易秒英觉得把这种模式灵活运用到文化志愿服务上来,肯定将有新效果。
委员建议
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式
易秒英建议,文化志愿服务,首先要用培养文化志愿者的互联网思维。应该通过培训机制与学习机制,让文化志愿者认识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与使用互联网,扩宽其在专业领域的延伸性。同时,搭建起互联网+文化志愿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文化演出、文化惠民、问题咨询、意见反馈等多种功能。
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活动形式,建立起覆盖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要把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作为重点对象,把老少边穷地区作为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易秒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