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屠呦呦落选科技奖”并非憾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璐 编辑:刘艳秋 2016-01-10 00:15:2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这是我国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成色之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继2004年之后时隔11年再度空缺。而尤为引起各界关注的是,此前曾凭借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也并未出现在奖励名单中。(1月8日《人民日报》)
  
  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回应,称最高科技奖有着严格的推审程序,“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我们也没有办法”。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回顾曾经出现在这个榜单中名字,无论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亦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等等,莫不都是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突出贡献,也正因为先贤们既树典型于前,一味为了奖励而填充名单反而有亵渎先辈之感,因此国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符合就推举,没有合适人选就空缺,这一点值得肯定,也理应是对当下各种“评奖”层出不穷甚至“因人设奖”的警醒。
  
  然而在2015年的中国科技史上,屠呦呦注定是个绕不过的名字,这个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甚至没有院士头衔被冠以“三无科学家”之称的科学家,“破天荒”地赢得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首枚诺贝尔奖,总书记的新年致辞特别提到了这位老人,太空中也多了一枚“屠呦呦星”在闪耀,这位默默耕耘在科研一线的老人,一下子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因此这一次她落选国家最高科技奖引来各界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诺贝尔奖的评选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评选本身就存在差异化,这其中所参杂的各种差异化考量并非完全雷同,任何试图去将二者做比较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为我国赢得了巨大荣誉,这是不争事实,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屠呦呦一度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另类,一度被用来指向体制的失误。但恕笔者直言,屠呦呦长期默默无闻从事科学研究,对于要不要获得最高科技奖想必老人家早已置身事外,公众基于何种出发点或者是为其打抱不平或者直指体制弊端,又有多少能代表其真实意愿呢?
  
  话又说回来,“没有人推荐”固然说明了在评选过程中的“按规定办事”,也和屠呦呦多年在科技界的待遇如出一辙,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科技界的体制性弊端绝非一日形成的,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远非几日之功,这一切都需要在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稳步推进,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曾经有人恨不得一夜之间将院士头衔“挂”在老人头上,于是也有人一下子希望类似国家最高科技奖也能授予她,这些初衷并不是没有合理成分,然而太着急了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换言之,屠呦呦以三无身份获得诺奖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提醒与鞭策,而真正的改进与完善则远远不可能短时期内完成。
  
  笔者对于屠老并无任何不尊敬之意,只是认为屠老对中国科技界的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获得最高科技奖这般简单,“在科技界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的评判标准,屠呦呦并不是远不够格,而是对于这背后的体制机制、权力规则以及纠偏机制的深思,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文/张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