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花鼓戏传承人李谷一:从花鼓戏演员到闻名全国的歌唱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王娉娉 2015-12-24 09:52:07
时刻新闻
—分享—

  李谷一简介

  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86年她创建中国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1996年,调入东方歌舞团(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副团长。李谷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华语乐坛的开创性人物,在国内首倡通俗唱法。她演唱的多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知音》《乡恋》《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尤其是《乡恋》,被誉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1980年后一曲风行。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著名湘籍歌唱家李谷一,1961年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开始舞台生涯,以花鼓戏《补锅》被观众熟知。成为全国闻名的歌唱家后,她一直不忘宣传、推广、演唱花鼓戏。她说:“花鼓戏是我艺术的土壤和根。”

  2015年12月11日,湖南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增补名单,李谷一赫然在列。她表示,成为花鼓戏省级传承人,虽有荣誉,但更重要的是责任,她会利用在歌坛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为花鼓戏的传承、发展、保护继续奉献、继续努力。

  “我的艺术路上

  从没有离开过花鼓戏”

  今年9月,第17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当熟悉的《浏阳河》旋律响起,现场立刻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李谷一出场的那一瞬间,引爆了现场的热烈氛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李谷一获得民歌节首次设立的“民歌艺术终身成就奖”。

  《浏阳河》,这首从湖南花鼓戏《双送粮》中改编而来的戏歌,李谷一已经演唱了几十年。她的演唱风格,地方风情和戏曲韵味并存。舞台上,她的行腔、表演、一招一式,都有浓浓的花鼓戏味道。“这是得益于花鼓戏。”她说,她把花鼓戏已经融进歌唱艺术之中。

  1961年,李谷一因为形象秀丽、舞蹈功底好、嗓音特别甜美被选中,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李谷一说,在那之前,她没有接触过花鼓戏。当时,她因为对花鼓戏完全不了解,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去花鼓戏剧院,是经过她就读的湖南艺术学院老师的劝说后才去的。通过不断地学戏演戏,慢慢融入新的环境,她喜欢上了花鼓戏。

  李谷一说:“我当了13年的花鼓戏演员,演出了20多出花鼓戏,虽然后来离开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但我与花鼓戏的情缘未了,我的艺术路上从没有离开过花鼓戏,不遗余力推广、宣传、演唱花鼓戏直到今天。花鼓戏给了我营养,是我艺术的土壤,深深植根于我心中。”

  因为自己从花鼓戏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李谷一在给学生上课时,把她学到的戏曲知识尽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教学生唱《刘海砍樵》和《浏阳河》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歌唱时保持湖南风格和风味。比方说,唱《浏阳河》时,“浏阳河”中的“河”字,不唱普通话的“he”,而是唱长沙方言的“huo”;“几十里水路”的“路”字,不唱普通话的“lu”,要唱长沙方言的“lou”;“出了个”的“出”字,不唱普通话的“chu”,要唱长沙方言的“qu”,“个”字不唱普通话的“ge”,要唱长沙方言的“guo”……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唱,李谷一就会告诉他们这本是湖南花鼓戏《双送粮》里的唱段,为了保持湖南花鼓戏的味道和风格,所以要保留这几个字的湖南方言。

  在1984年,花鼓戏《刘海砍樵》里的“比古调”登上了央视春晚,马上红遍大江南北,也要归功于李谷一。当年的春晚总导演黄一鹤想上一个反串节目,问李谷一花鼓戏中有没有可以做反串的戏段子。李谷一推荐了《刘海砍樵》中的“比古调”,她当场哼了几句,黄一鹤导演连说“太好了”。这个反串节目的男主角由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担任,姜昆当时一点都不会唱花鼓戏,李谷一只好录好样带,交给姜昆学唱,一天后就上台演出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直以来,李谷一对花鼓戏有着浓浓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省花鼓戏剧院为没有排练和演出剧场发愁。李谷一在看望病中的国家副主席王震时,盼望他支持花鼓戏的发展,王老欣然提笔书写了“振兴湖南花鼓戏”7个字。此举引起了文化部和湖南省委领导的重视,文化部和省里拨给省花鼓戏剧院专款,盖起了正规剧院,解决了花鼓戏剧院没有排练、演出场地的困难。

  她会回湖南选几个好苗子,

  教他们戏曲、声乐

  从1985年至今,李谷一一直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艺术顾问,加上她多年来对花鼓戏的宣传推广,今年经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申报,她被增补为湖南花鼓戏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谷一告诉记者,等条件合适的时候,她会回湖南选几个好苗子,教他们戏曲、声乐,为家乡继续作贡献。

  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去完成。李谷一说:“我希望传统地方戏曲不会消亡。多年以后,花鼓戏不是展示在博物馆里,仍然是大众喜闻乐见、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呈现在舞台上的剧种。”

  地方戏依托当地方言,这既是地方戏的特色,也因此受到局限,导致外地人听不懂,传播区域不广。李谷一认为,传统戏曲要在突破地域的隔阂、突破方言的局限上下功夫。她记得上世纪60年代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补锅》时,省文化局的领导提出一条要求:演唱、道白尽量带一点普通话,让外省观众也能听懂。该剧后来在全国巡演时产生巨大反响,李谷一认为,这和带一点普通话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

  当下,许多剧种都在进行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李谷一很赞同这种探索。她说:“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戏曲也不例外。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故步自封,更要与时俱进。”对于怎么吸收结合、发展光大的问题,她认为要“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为我所用”。

  “当前戏曲面临的问题,

  也是花鼓戏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是各地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这些年,传统戏曲不同程度面临观众流失、演员青黄不接等问题,地方剧陷入“知音少”的尴尬处境。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

  在李谷一看来,几百个剧种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一直在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舞蹈、音乐、歌剧、歌曲等艺术门类,都在不断吸取多彩戏曲的元素进行再创作,形成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和特色。“这几百个戏曲剧种都是经过上百年的锤炼才形成,如果在当代人手中不断消亡,这真是我们的悲哀,是对祖国传统文化极大的破坏。”

  “如今,戏曲界面临的问题,也是湖南花鼓戏面临的问题。”李谷一说,一个剧种要传承下去,不是一个剧团或几个传承人能完成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提高认识,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现在拨款也不少,但是还不够,要有更大的、持续不断的投入。保护不是一时兴起,而要细水长流。她也建议,剧团要在行政上精兵简政、技艺上精益求精,要制订长远的详细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措施,要有培养年轻戏曲人才和年轻观众的有效手段。

  她特别指出,近段时间来,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一直都活跃在基层群众之中,即使在夏天湖南发洪水的季节,一个月时间行程2000多公里,为基层观众送去了一台台喜闻乐见的节目,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赏。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领导对保护、传承戏曲正在积极努力,尽职尽责,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不是时尚,而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工具。李谷一说,让戏曲登上新媒体平台展示,是各级政府要思考的工作内容,一定要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来宣传、推广戏曲。把戏曲和网络、移动终端结合,既能突破地域的限制,也能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结缘花鼓戏几十年,李谷一“痴心不改”,她期盼花鼓戏不光为湖南的老百姓服务,要走出省门,为全国观众服务,更要走出国门,为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服务。

  链接

  《乡恋》

  你的声音 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失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失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 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本版照片均为通讯员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