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权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楼市、养老、看病都说了啥?与你有关!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 作者: 编辑:杨滋 2015-12-22 15:58:53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权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楼市、养老、看病都说了啥?与你有关!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会议,直接关系着明年的经济走向与改革重点,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你所关心的股市、楼市、养老、看病、消费、收入等等,会议都提到了。这些政策将怎么影响百姓生活?来听听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ID:rmrbjjsh)记者的权威解读!

  关键词1楼市去库存

  会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与过去十年间供不应求的市场不同,中国楼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去库存压力。压力有多大?现房库存,即现房待售面积约4.2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23个月;期房库存,即在建待售面积35.7亿平方米,需要4.5年来消化。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给楼市去库存开出了一张“近期与远期统筹结合、供给与需求双向发力、多措并举”的药方。

  “农民工市民化等措施是化解楼市库存的一条途径。但这属于中长期的政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落地,因此至少要等两三年才能见效。”任兴洲说,“制度性的变革可以解决房地产长期需求问题,但去库存也是现实问题,因此中长期制度性变革必须与短期的去库存措施相结合,多种措施并举。”

  短期看,楼市去库存一方面要从供给上发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坚决控制土地和开发节奏,不再造成新的库存压力;另一方面还是要刺激需求。开发商应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

  此外,会议提出了“购租并举”的思路,也是一大亮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政策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接下来该怎么做,你懂的哈。

  值得注意的是,去库存切忌搞“一刀切”,一定要因城施策。同时去库存也不宜“下猛药”,任兴洲说:“楼市政策不宜从全面限购限贷一下子变到另一个极端。而且,每个城市得的病不一样,也不能吃一样的药。”

  关键词2股票市场

  会议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

  把股票市场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透露出对股票市场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股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融资、收购、兼并、重组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投资者从中获得收益。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资金进来就是“恶炒股价”,赚一把就跑,股民“小散”成了被割的“韭菜”。随着越来越多的长期资金进入,这一现象有望改观。

  这几天,万科与宝能之战,吸引了财经界无数眼球,也紧紧牵动着股民的心。人们深切感受到,资本的力量一个字:大!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资本,终于不再满足于在二级市场上炒股票赚差价,而是转向产业资本长期投资。这也许可以看作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信号。

  可以预见,资本市场力量正在积聚,规则将更加完善,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未来,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民间,一直把“炒股炒成股东”当成“四大傻”之一;现在,则需要对资本市场重新审视,或许新的变化正在到来。那就是:不想当股东的,不是好投资人!

  关键词3扩大消费

  会议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以前谈扩大消费,人们容易联想到“汽车下乡”“家电节能补贴”等从需求端入手的刺激性政策。与以往不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供给侧入手,强调创新供给在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主要还是基于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判断。

  首先,我国消费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我国消费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大批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需求端潜力毋庸置疑。

  其次,消费结构正在全面升级,从“过日子”到“过好日子”,消费者眼光更高了,从追求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更多转向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

  第三,需求在变化,供给没能跟上,导致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错配。供给虽然很多,但有效供给太少,带来高需求与高过剩并存的怪现象:在需求端,新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漂洋过海去“海淘”;在供给端,企业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即便降到“白菜价”仍然打不开人们的腰包。

  可以说,通过创新供给扩大需求是一次实事求是的政策转变。

  在这个政策风向标下,企业该怎么办?关键在于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让老产品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全新消费模式的开发和拓展,打造截然不同的消费体验。除了企业努力外,政府也要及时刷新针对企业创新的政策,让企业创新之路更通畅。

  关键词4加大对“人”的投资

  会议提出,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对人的投资,这个提法很新鲜也相当关键,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重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全世界第一,但总体上看还是“简单劳动力”偏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偏弱,人力资源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加大对人的投资,首当其冲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需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要夯实,大学的门坎要降低、质量要提高,还包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让我们的下一代整体素质提高,要人才有人才,要技术有技术,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搞上去。

  加大对人的投资,不光要抓娃娃,也要抓成人。现有的劳动者要“提水平、上档次”,后续教育在职培训就要发挥更大作用。这对投资人来说意味着新商机,对在职人员来说意味着更多成长向上的机会。

  关键词5看病难看病贵

  会议提出: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心底最深的“痛”。

  所谓看病难,主要是说到大医院看大专家难。如果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似乎并不太难。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相差悬殊。

  看病贵,是老百姓的又一“痛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低水平、广覆盖,百姓看病个人支出比例较高。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在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比例为29.9%,社会支出比例为36.9%,而个人支出比例为33.2%。同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体制机制等问题,造成很多公立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过度医疗行为屡禁不止。有的医生为了创收,在治疗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无端加重了患者负担。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的一块“硬骨头”,需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医疗生产力,让百姓不再为看病就医而发愁。要靠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增加卫生资源总供给,培养更多的“同质化医生”,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假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遇到高水平的医生,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逐步实现,“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

  关键词6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会议提出: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

  2016年,养老金全国统筹有望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老百姓可是个大利好。人社部社保所所长金维刚解释:“全国统筹会解决各地养老保险基金‘贫富不均’的问题,也会让参保者在不同地方就业时养老权益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这是为啥呢?看几个数据,到去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305亿元,基金支出19847亿元,当期收支结余3458亿元,基金累计结余30626亿元。但是,尽管基金节余看起来不少,但具体到各地的收支状况则存在很大差别。不同地方之间养老保险资金状况不同、待遇水平不同,也使养老保险关系在跨省之间转移接续受到种种制约。

  因此,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可以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根本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还可以扩大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状况。

  (记者李丽辉、陆娅楠、王珂、白剑峰、白天亮、许志峰报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