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系列评论之一
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唐 华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贫工作到底应该怎么搞?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准字经”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列出了标准,提供了抓手。
力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也就是要“看真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真”下基层。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真”字?就是因为当前某些领导干部没有做到真下基层:要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车停村口讲两句,连老乡家里都不进;要么本人干脆不露面,让秘书代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样“下基层”,不仅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也让老百姓寒心。
哪些地区是真的贫困?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什么?贫困户有多少?需要哪些帮扶措施?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困难?对于脱贫致富,老百姓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问题,不下基层,不接触当地群众是没办法深入了解的。搞不清楚这些,在“扶持谁”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后面的“谁来扶、怎么扶”也就没了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所以,“看真贫”,明确“扶持谁”,是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的关键第一步。
“精准”的要义,就是要把政策的“雨露”撒给真正需要的人。那些早就摆脱贫困,但为了获取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而恋恋不舍地戴着“穷帽子”的“贫困县”,就应该及时清理出政策扶持范围;那些靠着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手段成了扶贫对象,本身却并不贫困的家庭也应该及时查出。“标靶”明晰了,“谁来扶”也就明确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放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惠及真正的贫困群众,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目标明确了,责任人明确了,就可以更好的谋划“怎么扶”的问题了。首先,必须端正扶贫工作的作风。有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没有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下不认真调研,对上溜须拍马,扶贫资金到了手里,都用来搞了“形象过程”、“盆景”,老百姓的生活没得到切实改善,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其次,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落实好“五个一工程”;再者,要对扶贫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把它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要有2020年如期全面脱贫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把为民谋福祉当做工作的第一要务。
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地形地貌复杂的边远山区,当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贫穷落后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仍然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以“严”和“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就一定能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