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11月3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徐海瑞 实习生 欧阳洁 通讯员 管震)牛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代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尽管城市街头已不见牛的踪影,但回首两千年,当时的长沙城里,还有“拉风”的牛车载着官员出行。
11月27日,持续19年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通过验收,而这些简牍中所记载的内容,则向世人再现了三国时期真实的长沙生活。
其中的一册“官牛籍”,便是孙吴嘉禾三年临湘县官吏向上级上报的关于牛的统计报告,其中统计了官府所拥有的43头牛,它们或拉车或耕作,但均已被阉割。
养牛者多为贫困残疾百姓
长沙简牍博物馆专家熊曲研究发
现,这则在千余年前完成的统计报告,详细记载了当时长沙“官牛”的毛色、性别、年龄及饲养人员等,比如被编号为“肆·1412”的简牍,便记载了“嘉禾二年五月十日乳黄牸犊牛一头齿二岁八月日左角长二寸一分本蔡可牛可物故差民谢□养”,编号为“·1451”的简牍则记载了“黄牸一头齿五岁九月日左角长九寸变烝栗色任耕本赵可牛可被病物故差民陈成养”。
根据上述记载,熊曲形成了对于古代官牛的基本认识:古代官府用于耕作和拉车的牛均已被阉割,以提高耐力和服从性,并使其保持足够的精力。牛的年龄,则是通过牙齿判断的,详细记载了新出生牛的出生日期,配备了专门的饲养人员等。
熊曲补充说,孙吴时期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即政府的饲养人员都是有残疾的百姓,“这是政府为帮助贫困、残疾等弱势人员,解决生活的一种方式。”
官府的“官牛”用来拉车
此外,熊曲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牛不仅用于耕作,也用于官吏的乘舆。“临湘县的左尉,是主要负责抓盗贼的官吏,但他居然乘坐的是牛车。可见,当时牛是相当珍贵的。”而在农业方面,这些官牛也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熊曲认为,三国时的长沙由于耕牛的缺乏,“牛耕”不可能得到推广。
牛耕没有普及,当时的长沙地区主要采用什么耕种方式呢?“从走马楼吴简来看,当时主要采用的是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当时地广人稀,水资源较丰富,而耕牛却缺乏。”熊曲总结称,这种耕种方式的特点是“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栽培,不用插秧;以水淹草,不用中耕。”不过,长沙此时已是普遍使用陂田,即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