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一名津巴布韦小学生在中国驻津大使馆举行的“开放日”活动上接过中国国旗,并学说“你好”。(新华社记者许林贵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应津巴布韦共和国总统穆加贝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2月1日至2日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
中津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却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几十年来,中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老朋友”之间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值得说一说。新华国际今天就跟您聊聊中津友谊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儿。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街头。(新华社记者许林贵摄)
【中国在非洲最“老”的老朋友】
非洲大陆不少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独立浪潮中与中国结缘。一批非洲民族解放先驱从那时起与中国相知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就包括现年9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
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后,他成为中国在非洲大陆“最老”的老朋友。
2014年8月16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总统穆加贝携夫人在机场迎接参加南共体峰会的各国首脑。(新华社发)
现年91岁的穆加贝不仅是非洲大陆而且是全世界年纪最长的现任元首和政府首脑。
与他同时期的非洲民族解放先驱或早已作古,或退休多年在家颐养天年。只有老穆一人九十高龄仍在政坛第一线奋战。
1981年的穆加贝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穆加贝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很不错,他直接或间接与中国五代领导人都打过交道,并在执政35年间11次访华。
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穆加贝称中国是津巴布韦在国际舞台上最好的朋友。
【第一夫人“带头”学汉语】
不仅穆加贝是中国的老朋友,他的夫人与中国也深有感情。
2007年,在津巴布韦孔子学院开办之际,总统夫人格蕾丝下定决心学习汉语。
2015年11月19日,津巴布韦第一夫人格蕾丝在一次政治造势活动上讲话。(新华社发,费列蒙摄)
在聘孔院中方老师为家教学习一段时间后,她还曾赴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
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到,格蕾丝在校学习期间对中文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精力,并于2011年获得文学学士文凭。她热爱中国文化,在校期间还学习了扬琴和古筝。
有了汉语“底子”,格蕾丝与中国朋友的沟通就更加顺畅了。
2014年12月,格蕾丝被选为执政党民盟妇联书记,进入执政党政治局。在工作后,格蕾丝利用自己的汉语优势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了不少中津妇女团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2014年12月6日,总统穆加贝和第一夫人格蕾丝在首都哈拉雷出席执政党民盟会议。(新华社/路透)
【有“官方地位”的人民币】
受超级通货膨胀影响,津巴布韦央行自2009年开始停止发行流通本国货币,允许美元、英镑、欧元、南非兰特等国际货币流通。
2014年,津巴布韦央行宣布,扩大允许流通的币种,接受人民币、日元、澳元和印度卢比作为合法支付货币,人民币在这个非洲国家也就有了“官方地位”。
2015年11月19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一家超市前,两名售货员拿着人民币摆拍。(新华记者许林贵摄)
与此同时,在人民币允许流通后,鉴于中国客户日益增多,津巴布韦本地银行也相继开通了人民币业务,客户可以开人民币账户,进行换汇等业务。
不过“官方地位”并不代表“市场地位”,由于国际结算惯例、中津贸易体量、当地人接受度等实际原因,人民币与英镑、欧元、日元、澳元等其他有“官方地位”的货币一样,在津巴布韦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流通”起来。
【军中曾传唱中国革命歌曲】
参加过民族独立战争的津巴布韦“老革命”都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丛林里打游击时,每天练操都要唱《游击队之歌》。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这首歌正是在中国广为传唱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1970年,津巴布韦游击队战士练习战场救护的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津巴布韦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期间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
当时津巴布韦“解放军”中有一批人受过中国军事训练,他们在学习中国军队战略战术的同时也学会了唱中国的革命歌曲。
据津巴布韦语言学家彭维尼回忆,当年在津军中流传最广泛的革命歌曲是《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这首“红歌”在鼓舞士气、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广泛团结群众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津巴布韦“解放军”也是一路唱着“红歌”取得的革命胜利。
2015年4月18日,在中国援建的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内,津国防军进行表演。(新华社发,费列蒙摄)
【粮食安全上的互帮互助】
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时在南部非洲经济实力仅次于南非,不仅工业门类齐全,农业更是强项,一贯有非洲“面包篮子”的美誉。
津巴布韦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不仅足够自给,还远销海外。据官方统计显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津巴布韦外销的粮食目的地包括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
2014年9月11日,在津巴布韦农业示范中心,中国农业专家在指导当地人种粮食。(新华社记者许林贵摄)
时过境迁,由于种种原因,津巴布韦如今粮食产量大不如前,在雨水不足的年份往往还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需求。
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次给津巴布韦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近年来,一批中国企业家也积极投资津巴布韦农业,种植土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把中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带过来,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而所生产的粮食也全部在当地市场销售,为保障津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2015年11月11日,在津巴布韦奇诺伊的温亚尼农场上,中方企业晥津公司总经理何宏顺展示农场出品的青玉米。(新华社记者许林贵摄)
【非洲华裔中的“花木兰”】
在非洲政坛上很少见到华裔面孔,华裔女性更是凤毛麟角,但津巴布韦第三代华人费琼却是其中之一。
费琼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任津巴布韦两任内阁部长,主管教育和就业。
退出政坛后,她先在纽约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任教育小组主席,后又任非盟高级顾问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能力建设研究院首任主席。
迄今,非洲华裔中除了非盟委员会前主席让·平,很少有人的政坛建树能与她相比。
2015年9月23日,津巴布韦前教育部长、非洲杰出华裔女性费琼在中国驻津大使馆举行赠书仪式。(新华社记者许林贵摄)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费琼退休后依旧很关心祖籍国中国和津巴布韦的发展。
她花了三年时间调研写作的新著《津巴布韦向东看》近日出版。
她在书中呼吁津巴布韦乃至非洲在利用外国投资与经验、踏踏实实求发展方面多向中国“取经”。(记者许林贵、王悦,编辑王雪梅,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