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呼和浩特千余名“第一书记”进村发扬“马向阳精神”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作者:冯燕平 编辑:李柯影 2015-11-24 17:17:58
时刻新闻
—分享—

  呼和浩特青城精耕细作的这块“试验田”喜见收成,这一举动竟然比中组部、中央农村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提前了多半年。在首批下派152人的基础上,今年9月,为配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又选派了近千名干部深入基层,实现了965个行政村全覆盖。可以说,从2014年呼和浩特在自治区率先启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千余名由机关公职人员转换为村官身份的年轻人,正以他们饱满的创业情怀和不畏艰难的雄心壮志,频频复制着电视剧中的“马向阳精神”。

  要想融入乡村,就要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稀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解决村民的烦心事……与村民打成一片,是当好“第一书记”的立身之本。

  要想融入乡村,就要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稀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解决村民的烦心事……与村民打成一片,是当好“第一书记”的立身之本。

  2014年9月,在市委组织部几经踩点、多番调研的基础上,首批向95个新农村示范村和57个软弱涣散村选派的152名驻村“第一书记”披甲上阵。市委赋予“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提升治理水平、维护农村稳定。36个字,折射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的深刻内涵。36个字,更印证了“第一书记”的职责与担当必然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那顺被委派到清水河县宏河镇前梁移民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两年。对于这个出身牧民家庭的小伙子来说,尽管对农村环境并不陌生,但让他挑起这副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奔小康的担子委实深感沉重。

  在那顺的日记本上有一段他与村民的经典对白,是他刚刚履职时留下的“烙印”——

  “你是谁?来做甚?”“我叫那顺,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甚是个‘第一书记’?”“就是电视上的马向阳。”“哦,你是给咱庄户人解决问题的?”“对,有啥问题就跟我说……”

  那顺说,老百姓就喜欢实打实,有了“里子”才能晒出“面子”,自己不能当个看风景的干部。从那天起,他就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作业,在老支书张在平的陪同下,挨门逐户“拉家常”,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稀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了解村民的烦心事。他把收集到的“闲言碎语”一条一条地梳理:可以这样说,前梁移民新村,新村不新,几乎称得上“花甲庄”,全村现有19户65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8成以上,有两位村民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已失去劳动能力……在他挂职的前一年,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4500元;村里没有天然草场,喂牲畜的草料全部得从市场购买,养殖成本不言而喻;村集体无企业、无收入、无财政收支权……在那顺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载着前梁移民新村村民们的期盼与希望!

  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能使人精神振作;重燃希望,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前梁移民新村村民来说,这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重要。那顺将这里的实际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向自己的单位和相关部门申请政策支持和经费援助……就在担任“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中,他为村里争取到了扶贫专项资金3万元、慰问金8千元和价值两万多元的物资。为了把这3万元用在刀刃上,他多次召集全体村民商讨,最后决定购买6只种公羊和8台粉碎机。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使用合同,每3户共用1只种公羊和1台粉碎机,每年轮流管理1次。那顺的后续安排是:为农户联系至少5万元低息或无息贷款;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成立养羊互助合作社;建设容量为万斤级的冷库一座;村委会争取养殖肉羊100只左右作为村集体财产……

  和那顺一样,来自市经信委的云森是派驻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的“第一书记”,履职半年多,他得出的经验是,只要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切实发挥好“第一书记”作为政策宣讲员、情况调查员、业务指导员、矛盾调解员和选情监督员的职能作用,就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夏日正午,记者跟随云森走进45度高温的育肥塑料大棚中,扑面而来的热浪和发酵池中不时传来的腐臭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仅仅几分钟,大滴汗珠就从记者的额头滑落,有种被“蒸包子”的感觉。这里被云森称为“绿色植物加油站”,他说绿肥发酵需要35天,所以在从肥料进棚发酵到出棚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钻在棚里呆几个小时。

  作为市经信委的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后,云森起早贪黑走访村民,尽快熟悉村委会的各项工作流程。由于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委会成员无奈之下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因此服务村民的事情很多时候是“纸上谈兵”。

  掌握了保素村的情况后,云森暗下决心,要借力发力,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在积极嫁接相关政策出租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引进了绿肥发酵技术(利用植物的叶、茎、根制作液体肥),带领村民以绿色有机肥为支撑、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立足点,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采取“私人订制”模式吸引市民进村搞绿蔬摘种的政策,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循环产业链。随着这张烫金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村民们对“第一书记”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强了。

  市委组织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动情地告诉记者,首棚绿肥发酵的所有费用实际上是云森和几个村委、村民共同出资完成的,但谁也没想到,他把收益的20%给了村委会,基本上解决了村委会过去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云森打算,在第一棚三池绿肥出炉后,留一池给村民免费试用,另外两池按照约定以每池6万元出售给鄂尔多斯正时生态农业公司,然后再发酵几池用于村集体增收。

  “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卷起裤子下田,穿上皮鞋赚钱”的景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标本;坐在老乡的炕头上,不喝烧酒喝稀粥,图的就是能够听到百姓的心里话,争的就是能为百姓过上好日子。

  打造美丽乡村,就要把责任放在心上,把担当扛在肩上,把问题抓在手上……筑牢基层党建堡垒,是当好“第一书记”的成事之基。

  “两委”班子软瘫散,村民无望没发展。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强一针见血地指出,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第一书记”是重要力量。他的剖析是:长期以来,部分行政村出现的发展思路不清、组织力量不强、带动致富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长期班子配备不齐,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党组织书记工作不在状态,内耗严重;有的组织制度形同虚设,财务不清、矛盾重重、上访不断,尤其每到换届选举时,有的地方存在拉票贿选、宗族家族势力干扰的隐患。

  记者看到,在首批派选驻村“第一书记”的名单中,被定义为“软弱涣散村”的就高达57个。

  回民区攸攸板镇刀刀板村是呼和浩特市挂了名的上访村,侯双林就是被派驻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

  刀刀板村与大部分发展中的城郊接合村一样,涉及权钱利的事情相对集中。为了解决村民因征地、社保、就业等问题产生的纠纷矛盾,在侯双林的倡议下,村“两委会”联合制定了“议事不漏人”规则,每次议定村内大事时,他们一般都采取晚上开会的办法,将外出打工的村民尽量都叫回村里共同商议,因故回不去的,也要在电话中讲明政策、分析利弊、征求意见。侯双林每次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坐镇会场,并常常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为村民答疑解惑。村民们一致反映,村里自从来了“第一书记”,遮遮掩掩的事情不见了,花拳绣腿的样子改变了。

  来自市政府法制办的赵海峰是派驻新城区保合少镇古路板新村的“第一书记”,履职半年多,他得出的经验是,只有切实发挥好“第一书记”作为政策宣讲员、情况调查员、业务指导员、矛盾调解员和选情监督员的职能作用,就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在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中,他就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选举第一责任人的担子。赵海峰告诉记者,今年他所在的古路板村成立了由保合少镇党委包村领导任组长、“第一书记”任副组长的“两委”换届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前期广泛深入的走访调研,对每个参选者的政治素质、学识能力、品德修养、日常表现等方面都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对族帮家派、亲属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梳理,制定措施从源头上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整个换届选举过程中,无论是候选人登记注册、会场布置、监票人计票人选用,还是选票发放、公章保管、公示上报等等,都充分体现了“第一书记”在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有力地保证了重点村“两委换届”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吕文平对记者说,“第一书记”的工作要重点突出两个字,一是“敢”,就是要敢于坚持原则,修正错误,不打马虎眼;二是“真”,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俯下身子解决实际问题,不拖泥带水,不打马虎眼,不留后遗症。

  薛建新是首批下派的5名女性“第一书记”之一,蹲点在赛罕区敕勒川办事处东把栅村。到任伊始,缘于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也缘于村民对她不认识和不理解,工作起来一度找不到头绪。“天道酬智”,薛建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始了她的履职生涯,她从入户家访这一基础性工作着手,搞清楚了村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信仰结构、其它技能、主要收入、家庭状况、思想问题、民主诉求以及对“两委会”的意见和建议。围绕调研获取的情况,她牵头组织“两委会”班子成员,完善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各种台账名册……天道酬勤,她以掌握了整村全盘资讯的优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政策理论宣传员、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她也以“第一书记”的表率示范作用,扶了班子、强了队伍、聚了人心。

  从高楼大厦中的机关干部变身为田间地头的“一班之长”,从村民的猜疑不信任到发自内心的拥护离不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薛建新的经历与感受不是唯一的。派驻玉泉区昭君路办事处寇家营村的“第一书记”赵华到任后,同样经历了迷惑期、阵痛期、调整期和执着期,有着多年在规划局工作履历的赵华内心最终认定了这样一种事实,他与村民们“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张床、点的是一盏灯”,因为市委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标准非常明确,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基层工作并且是选得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党员干部,这既是组织对“第一书记”的基本定性,更是组织对“第一书记”的迫切考验。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以发展地区经济的方式提升党组织威望,同样是筑牢党建堡垒的有力抓手,寇家营村紧邻209 国道,位于环城快速路的交汇处,南与如意经济开发区二区相连,东与金盛路相接,东南方就是我国云谷所在地盛乐服务业集聚区,向北延伸不足6公里就是呼和浩特市主城区。赵华认为,寇家营村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招商引资工作正在“两委会”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村民们兴奋地说:有了“第一书记”,就没有洗不掉的灰尘、压不住的歪风、治不了的邪病!

  呼和浩特千余名“马向阳”进村当书记,无疑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遵义考察时的谆谆教导:“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呼和浩特市有农村党员29321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3.33%,如此庞大的组织堡垒,如果筑得不牢、摇摇晃晃,抓得不实、虚虚假假,管得不严、走风漏气,那么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提升治理水平、维护农村稳定这36个字必然是表面文章、纸上谈兵。可喜的是,记者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真切感受到呼和浩特市委经过积极实践探索,驻村“第一书记”已渐渐被广大农民视为烫金名片,成为全市基层党建新常态的有效推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助手、干部实践锻炼的有力抓手。(记者 冯燕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