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奇芳
11月20~23日,2015年东亚系列峰会如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李克强总理参加会议,并将深入介绍中国对东亚合作的政策主张,提出务实合作的新倡议,以打造东亚稳定增长极为总体目标,推动东亚合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的会议之所以格外吸引世界的目光,是因为它将宣告东盟共同体的正式建成,中国等其他八个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将与世界一起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当然,东盟共同体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而是一个全新旅程的开始,无论东盟自身还是伙伴国,都应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后2015”时代。
东盟自身早就着手为“后2015”的到来进行准备。从2014年开始,东盟就在部长会议和峰会等各种机制性场合,探讨东盟一体化的“后2015议程”。2014年8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后2015愿景”成为东盟十国关注的焦点。各国意识到,尽管东盟共同体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令人满意,截至目前,《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中列出的506项优先措施中,463项已经落实,完成率达到91.5%,但东盟地区一体化仍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调整的历程。
2015年1月27日至28日,马来西亚在沙巴州哥打基纳巴卢举办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确定的8个优先事项之一就是起草《东盟共同体2016至2025年愿景》,指导东盟共同体加强对一个共同体的归属感,进一步繁荣发展。本次东盟峰会前,这一系列文件起草完成,提交会议正式通过。其中包括《吉隆坡宣言:携手前进》等5个子文件,内容涉及共同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建设的方方面面,旨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道路,这将成为东盟成员国在下一个10年强化共同体建设、实现政治经济社会融合的重要指针。而这些文件的核心精神,就是通过减少壁垒、强化整合以及增强效率,让东盟共同体进一步深刻化、切实化和密切化。
在东盟领导人的设想中,一个“后2015东盟”将在政治凝聚力、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出色的效果。在“后2015愿景”中,10年后的东盟在内部的软硬基础设施上,都将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在外部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实现更深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更重要的是,“后2015”的东盟将不再局限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而是要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有力参与者,尤其是利用东盟服务业等部门产值和外来投资高速双增长的优势,着重发展这些产业,并以此为龙头,提升东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追求高附加值的生产和出口。
对中国等合作伙伴来说,东盟的“后2015愿景”也将带来巨大的合作机遇。比如,“后2015愿景”中包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技术等内容,这将为中国深化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投资合作提供难得的机会。
当然,东盟“后2015愿景”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最常被人们提到的挑战,是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多样性较强,穷富差距悬殊,共同体蓝图和愿景中的实行统一对外关税和经济政策等规划,难以在短期内真正落实。但另一方面,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也将给东盟一体化进程带来机遇。比如,从东盟内部市场角度看,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让供需双方的层次都更为丰富、需求和产品更为多元,既有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链顶端的企业,又有擅长发挥后发优势和致力于夯实基础产业的国家,市场活力必将因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而有所增强。同时,从东盟与外部市场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多层次对外经济关系和全方位区域经济架构,东盟与经济伙伴扩大和深化合作的基础更为宽泛、渠道更为多样,有助于东盟国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也正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东盟成员国在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样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上产生了重大分歧。东盟成员国中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越南四国已经加入TPP,泰国、菲律宾和印尼三国表达了加入的积极意愿,而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三国由于发展水平距离TPP的要求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参与,也无法参与。这种分歧,可能会导致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这与东盟实现成员国共同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这会导致东盟成员国在一些议题上的意见差异,可能打乱“后2015议程”的安排,影响“后2015愿景”的实现,甚至引发东盟成员国间的分裂。
因此,东盟“后2015愿景”要变为现实,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努力。在东盟内部,经济上要继续推动“单一窗口”等一体化措施的落实;政治上要继续强化互信和团结,同心同德;文化上要强化人民感情的互联互通,增强东盟的认同感。对于各伙伴国来说,则要真正认识到东盟共同体给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做出的重大贡献,带来的巨大机遇,认识到东盟作为东亚地区合作主导力量对地区国际格局稳定、国际合作进展的重要意义,不要为了本国利益而采取直接或间接导致东盟分化乃至分裂的行动。只有这样,“后2015”的东盟才能实现其造福成员国和区域的愿景。□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