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我们欣赏第五届湖南文化艺术节的作品和表演时,文化部门已开始规划在“十三五”期间给大家送来更好的公共文化了。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晖11月4日表示,“让文化惠及更多群众”,切实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的步伐。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清晰的展现了当前湖南的文化图景。一方面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精品栏目叠出。据统计,2014年湖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1560亿,增速高达15.6%,占GDP总额的5.2%,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根顶梁柱。同时,湖南卫视、红网等一系列品牌交相辉映,成为各行业的翘楚。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边远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文化数字鸿沟在扩大。
仓廪实而知礼节。应该说,城乡间、地区间、不同群体间出现较大的文化供给落差,是经济发展差异的投影。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公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文化的落差已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试问,假如农村青年们没机会看《夏洛特烦恼》,他们会不会烦恼?假如大妈们没有合适的文化载体来打发寂寥的时光,会不会无聊?可见,弥合文化供给差异,“让文化惠及更多群众”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毫无疑问,部分地区文化供给不足就是制约全面小康的一个短板。而这个短板如果得不到“补长”,全面小康就会变成水中花、镜中月。正是看到这些问题,李晖提出到2017年,建成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以省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市、区)为标杆,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说,这既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幸福指数”的一次“真情回应”,也反映了湖南实事求是、紧跟全国步伐的务实态度,值得点赞。
那么,如何“让文化惠民”从战略照进现实呢?笔者认为,文化惠民贵在走心。首先,文艺作品要走心。“文化惠民”重中之重是让作品能够吸引民众。试想,文艺作品不叫好、不卖座,怎么可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次,文化设施建设要走心。为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湖南将启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质改造和新建工程。这些工程建设是否贴心、位置是否合适,都影响着群众的观感。
总之,文艺工作者要祛除浮躁心态,用心获取灵感和真知,用心去服务群众,这样,“文化惠民”才能从战略照进现实。
文/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