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最近网络上一个较为流行的段子又开始火了——“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生了又是一万几,最后我还病不起,病了我还死不起”。“生得起,养不起”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坊间,都成为了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言词,甚至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看,这不过就是一句调侃之词,和朋友们聊天时拿出来活跃气氛的语文句子,但是这个句子背后却透露着大多数人的无奈和纠结。多数口头禅能够客观反应既定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并能够成为印证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变化的证据,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样如此,“生得起,养不起”,一定意义上同样具备着这样的潜台词。
最近使用这句话的人多为70后和70后的父辈们,据卫计委测算,符合全面两孩政策条件的妇女约60%在35岁以上。政策实施后,高龄产妇会明显增加,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增大,尽管在妇幼保健服务、医疗技术人员、助产服务机构等方面政府会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但是生理原因也成为了她们考虑“生得起”的重要参考因素,“生得起”并不仅仅指生下来、存活就完了,还要考虑新生儿生理和智力方面的保障。
生育二孩对女性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收入减少,对整个家庭来说,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都会相应增加,社会学家徐安琪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显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10年前的上海,一个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到25万元;到子女上大学再读研,则高达48万元。十年后的今天,抚养成本无疑更高。而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制作完成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当你的家庭年收入破20万时,你已经可以骄傲俯视95%的中国家庭了。也就是说,对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生二孩是一个十足的经济考验,在成本计算上也不难怪“养不起”出现频率高的论调了。
“生得起,养不起”不是伪命题,不同的地区都会面对这样的困境,区别在于程度不同,在我国有着“穷养”和“富养”的说法,各种“养法”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家庭能够提供的社会最佳资源,同时,我国的CPI一直居高不下,这便增加了家庭的各项成本开支,促使“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全面二孩政策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落实”。
面对如今的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大多数人容易走进两个极端,一是盲目听信社会的舆论——“生不起,养不起”,二是太想要了,在没有综合考虑自身和社会背景的情况下,“立马就要生”。二者都缺乏准确地分析、判断、抉择,都偏入了两个不够理性的流行潮流,想要二孩却惧怕社会压力的家庭们,应客观理性分析,摆好事实,处理好是非对错,不要因为一句流行语伤到自己,乃至家庭,避免生了养不起和可生可养却又过了合适年龄的尴尬境地。
文/石灿
“生得起,养不起”为何能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来源:红网
作者:石灿
编辑:刘艳秋
2015-11-02 00:10:21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