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上演 首创现实主义题材

来源:红网 作者:张英 邓姝琳 编辑:吴若兰 2015-10-31 20:17:11
时刻新闻
—分享—

《留守大山的孩子》剧照

  红网长沙10月31日讯(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张英 通讯员 邓姝琳)10月31日下午,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现代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在长沙实验剧场欢乐上演,亮相第五届湖南艺术节。虽然天气骤寒,阴雨绵绵,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早早地赶到了剧场。卡通造型的木偶,欢快清新的音乐,更是让孩子们笑声不断,剧场一片欢快。
  
  首创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
  
  《留守大山的孩子》是国内首部原创现实主义题材木偶剧。该剧平实地讲述了一个大山孩子刘佳的留守故事: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外出打工,刘佳独自带领着年幼的弟弟生活在湘西大山深处。生活的艰辛使她倍加思念亲人,渴望城市生活。某天,她为了救助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鹇,勇敢机智地与盗鸟者周旋斗争,在这过程中,她领悟到美丽的家园同样需要有志者坚守。于是,她放弃了随妈妈到大城市里生活的愿望,毅然留守家乡。全剧长约70分钟,旨在唤醒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传递爱心与正能量。
  
  “在剧本创作上,立意和剧情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我们避开了木偶戏惯用的童话剧、神话剧题材,巧妙地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融合了浪漫主义色彩,既充分发挥了木偶表演的特性,又提升了小观众的浓烈兴趣。”张帆告诉记者。
  
  赋“留守”以正能量
  
  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徐耿声任编剧,何晓星担任总导演。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张帆告诉记者,拍一部反映留守儿童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木偶剧是由来已久的想法。“在大家的普遍印象里,留守儿童更多地与贫困、弱势、同情等词语捆绑在一起,大家忽略了这群孩子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和担当精神。”张帆说。导演何晓星则向记者表示,“所谓的留守儿童只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孩子就是孩子,‘留守’是强加的定义,不应该把所谓的贫穷、苦难放大。”
  
  张帆介绍,为了创作好这部大型现实性题材的木偶剧,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偏远的贵州、湘西农村采风,了解发生在大山孩子身上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几番相处下来,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的质朴、简单、快乐、勇敢都深深打动了大家。于是“留住那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守护这自然生态的美丽家园”的创作主题便油然而生,使“留守”不再代表现实的无奈和不幸,而是寓意深远,积极向上。
  
  年轻人唱主角
  
  该部剧除导演、编剧外,创作团队成员全部来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年轻人更是挑起了大梁,其中作曲姜微33岁,舞美设计张滴洋仅25岁。今年8月,该剧参加了在扬州举行的“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活动,从24台剧(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奖”,同时还获得“作曲奖”、“个人表演奖”、“舞台美术设计奖”、“造型设计制作奖”等多个单项奖。日前,该剧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为了力求将木偶戏更为完美的呈现给观众。我们在木偶造型上也做出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由于木偶的头部变大,控制的难度也增加,许多演员的右手都磨出了茧。但是大家满腔热情投入创作排练,克服困难。”张帆说,利用聘请的专家,培养出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是这个剧目的最大收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