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索林:关于西藏智库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索林 编辑:程赛 2015-10-19 15:20:0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9月25日,2015年全国社科联联席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建设新型智库,服务科学发展”。借此机会,“智库在行动”独家专访西藏自治区社科联主席索林,听听他关于西藏智库建设的现状与进一步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西藏自治区社科联主席 索林)

  论道湖南:请问西藏自治区智库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
  
  索林:根据智库的定义与类别,目前我国的智库大体可以分为党政军、社科院、高校和民间智库四个类别。西藏自治区的智库也包含了这四个类别。但由于西藏的特殊区情,民间智库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极少进驻西藏。党政机关智库除了自治区党委、政府设有地级建制的政策研究室,制度和人员相对完善外,地市级因受编制和人员所限,研究室大多为政府办公室一些文秘人员兼任,并非专业从事研究的事业编制。高校方面,区内现有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藏大设有藏学研究所,建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设有南亚研究所,以这两所大学为主,与自治区党校共同组成了西藏的高校智库序列,对藏学和经济社会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对自治区宏观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西藏最主要的智库当属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最早筹组于1978年6月,1985年8月5日正式成立。3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历届院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至今已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专业研究机构。目前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当代西藏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所、贝叶经研究所等7个专业研究所;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西藏研究》刊物编辑部、文献信息管理处(图书馆)等3个科研辅助部门。此外自治区还赋予西藏社科院“西藏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藏《格萨尔》研究中心”,自治区藏文古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六省区市藏文古籍工作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
  
  经过30年的发展,西藏社科院基本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与稳定、经济战略、农村经济与民生、市场经济学、法学、藏传佛教、历史学、民族文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南亚地缘战略、《格萨尔》抢救、驻藏大臣专题研究等现实与传统并举、基础与应用同步、理论与咨询结合的学科架构,这些人才和多学科研究为建立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智库提供了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方面的支持。
  
  论道湖南: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在发挥自治区级智库职能作用方面所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经验?
  
  索林:西藏社科院成立30年来,面对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好“思想库、参谋部”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智力支持和舆论导向作用,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开创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全院共完成学术论文4000余篇,研究报告180余篇,专著200余部,编著300余部,译著160余部。其中,《透视达赖》和《略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演变》分别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著作奖和论文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藏文版)获得国家图书奖;五本著作和六篇论文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一批重大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
  
  坚持正确导向,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阵地。西藏社科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中,以筑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为发展方向。这一要求不仅针对现代学科而且涵盖了传统学科。由我国著名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主持撰写的历史著作《西藏通史——松石宝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范例。1989年,该书藏文版第一册举行首发式,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亲临首发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该书一经面世就在全国史学界、藏学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于1993年荣获我国出版界最高奖——国家图书奖。2008年7月24日,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推出了《西藏的昨天、今天、明天》、《“老西藏精神”读本》和系列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的研究成果》等一批对时代有引领作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服务部”重要职能。推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西藏农村发展战略》、《小康西藏》、《西藏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经济若干问题探讨》、《中国西藏发展报告》蓝皮书系列和《西藏农村发展报告》绿皮书系列、《藏现实问题调研报告集》、《西藏宗教实践与理论探讨》、《生态西藏和谐高原》、《学者视野下西藏发展探讨》等专著和重大成果。编发《要情》200期,其中有30多期得到中央和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批示达100多人次。
  
  传承历史文明,推动藏学研究事业繁荣发展。西藏社科院在筹备之初就设立了4个研究部门,即民族历史研究所、宗教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和藏学资料中心,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公开出版的藏学学术专刊《西藏研究》,之后又成立了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从成立时间和研究方向上讲,西藏社科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组建的第一个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藏文文献共收集整理书籍200部、数千万字,其中不少属于珍本、孤本和善本,有的还是手抄本。已经整理出版的有《朗氏家族史》、《历算论典月轮》等75种、50万印册。在《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整理和保护上,先后录制艺人说唱本百余部,整理60多部,收集旧版本、手抄本74部。创造了世界上最长史诗的诗行记录——《<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共计45部、48册,目前已经整理出版了43册,并已经启动该丛书的藏译汉工程。先后完成《西藏地方历史基本知识》、《阿里文明史》、《当代西藏文学作品评论集》、《苯教文化大词典》、《哲蚌寺志》等一大批重要专(译、编)著。在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的贝叶经研究保护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摸清了西藏贝叶经写本现状,制定了保护章程,编写了《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总目录》、《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并在此工作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家贝叶经研究所,出版了全国首家专门的贝叶经研究杂志《西藏贝叶经研究》(藏、汉文版)。
  
  坚持开放办院,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30年来,西藏社科院注重“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开放办院方针,努力创建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农村观察点——克松村居委会农村观察点。通过“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重大课题项目研究方式,拓展了开放办院的形式和内涵,加强了西藏社科院与区内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联系和交流,提升究水平、扩大学术影响。我院不仅与国内专家学者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还与世界知名藏学研究机构和藏学家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合作。30年来,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有图书交换关系,并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一批专家与国外藏学家共同合作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提高了西藏社科院的国际知名度。其中有一部分成果描述了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实际例证揭穿了达赖集团在国际上散布的各种谣言,为国家的涉藏外宣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道湖南:西藏自治区社科联对进一步加强西藏新型智库建设有何思考?
  
  索林:西藏社科院在肩负起为西藏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促进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与内地省区市智库建设相比较,我们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在6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党的治藏方略,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对我们党治藏方略讲话中的“六个必须”,是新时期西藏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每一条都对进一步发挥西藏智库的咨询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六个必须”,确保西藏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智库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抢抓发展新机遇
  
  以中央刚刚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在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积极打造智库“软实力”。
  
  积极抓住国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大机遇,实施科研体系和管理机制改革。国家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正式成为国家规划,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地方社科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成为地方社科院改革发展的实施路径和突破口,西藏社科院要利用这一机遇,积极推进学科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智库成果的独立评估、实行灵活的人才进出制度。
  
  突出科研为现实服务的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新时期西藏科研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研究成果必须为实现西藏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建言献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中央对藏特殊优惠政策利用、西藏全面深化改革等领域加强研究与攻关,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服务部”职能。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西藏社科院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和“服务部”,始终坚持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忠诚于党委政府决策的新智库、圣洁的社会科学研究殿堂。我们将西藏社科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归纳为“重点学科+名刊建设+知名学者”。自觉把科研和学术活动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科研生产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努力攀登新台阶。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始终坚持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应用对策研究,逐步培养并形成藏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执政党建设、区域经济学与应用对策研究等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和特色的重点学科。
  
  加强名刊建设。西藏社科院有国家核心期刊《西藏研究》,我们要通过创建学术名刊,促进区内外了解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水平、成果质量以及学术方向,使更多优秀科研成果走向全国和国际学术界舞台,切实发挥科研成果咨政育人的功效。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知名学者走出去。西藏社科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百千万工程”人才1人,“五个一批”人才6人。要充分利用中国社科院对口支援西藏社科院的有利机遇,鼓励优秀科研人才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升研究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西藏社科院要充分发挥《要情》、《西藏蓝皮书——中国西藏发展报告》与《西藏农村发展绿皮书》等平台的重要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西藏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等方面集中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服务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
  
  (三)顺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
  
  地方社科院应联系本区域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进一步强化应用对策研究,进一步推进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此,西藏社科院拟通过六大“重点工程”和“保障体系”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智库。
  
  实施六大重点工程。知名智库工程: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为社会各界提供学术咨询服务;学术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学术精品成果,强化学术精品的产出;地域文化工程:从当代学术高度和时代发展角度深入挖掘、整理藏文化资源,梳理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凸显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学科建设工程:努力构建适应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结构合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辅相成的学科体系,开展有青藏高原地域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学术名刊工程:进一步办好《西藏研究》,树立在国内社科藏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优质期刊品牌;人才强院工程:以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为突破口,推行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制定六大保障体系。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打造社科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努力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为重心努力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拓展学术交流平台:策划和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和论坛,邀请区内外著名学者讲学,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逐步实施数字化建设:加强图书馆和科研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建立综合性的数字化“西藏区情信息库”等;切实抓好党风学风建设: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弘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锐意创新的治学精神,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努力促进和谐社科院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