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长篇报告文学《伤口》作者:我特别理解张纯如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纪红建 编辑:李艳华 2015-09-16 00:31:53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举办长篇报告文学《伤口》作品研讨会。)

 (《伤口》作者熊立秀出席。》

  红网长沙9月15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纪红建)“除了家人,还有一份使命感在支撑我完成这部作品。”今天上午在长沙举办的长篇报告文学《伤口》作品研讨会上,作者熊立秀表示。
  
  本次研讨会由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主办,来自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张家界文联、慈利县文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1943年11月,作为常德会战外围主战场,日军在慈利县疯狂烧杀抢掠,10天时间内百姓伤亡上千人。“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渐渐凋零,作为一名慈利人,我感觉自己有必要做点什么。”
  
  2010年4月,熊立秀根据日军在湖南慈利的侵略路线,沿途寻访经历者,搜集记录证据证言。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她共走访全县14个乡镇,126个村落,632名老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最大程度记录了日军在慈利县境内的暴行。
  
  作品中,熊立秀采用了“新闻性纪实手法”进行写作,以受难乡镇的村为单位,详细记录了寻访时间、地点、向导、讲述人姓名年龄及讲述内容。“纪实文学不是长篇小说,我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的记录那些已经远去的血腥的故事。”作品中,熊立秀采取“相关链接”方式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罗列,方便读者理解判断。
  
  “写作中,面对那么多血淋淋的历史,我几近崩溃。有一段时间,我走在大街上总有一种大声唱歌的冲动,但潜意识里认为那是不正常的。”待熊立秀在医生和家人帮助下走出心理阴霾之后,她发现自己当时写作的内容完全漫无章法,“只能再次梳理思路,全部推倒重写。所以,现在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为什么最后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当问及作品以“伤口”为题时,熊立秀解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伤口,书中记载的内容是慈利人民的伤口,而采访中她更是能感觉到受访人叙述中的至今尚未痊愈的伤口,“我有一种负罪感,因为很多人年事已高,让他们回忆那些惨痛的过去,无异于第二次伤害。”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长篇报告文学《伤口》以大量真实史料为素材,以勿忘国耻、着眼未来为主题,无情揭露了日军暴行,生动地刻画了慈利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作品严格遵从“口述的历史,真实的记录,细腻的描写”,打破传统抗战文学创作模式,以浓烈丰富的乡土语言、现场感极强的图片,复原再现了一幕幕血腥、凄美、惨烈的场景,给读者一次次强烈的心灵撞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