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业态,政府部门的监管模式必须迎来创新升级。记者昨天从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按照“大数据”的理念,新区将率先试点对网络订餐行业进行“互联网+信用”监管——消费者在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订餐时,就能轻松实现与政府“大数据”的“亲密接触”,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过程。
“大数据”理念打破“信息墙”
在浦东一家公司上班的白领小方最近遇到一件囧事,她一直用网络订餐来解决午饭问题,但有一次她点开一家饮品店的商家详细信息,竟然发现上传的营业执照是一家汽车运输公司。“老母鸡变鸭”暴露出的正是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隐患。对此,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CEO张旭豪坦言,“在对商户的资质进行审查时,有许多信息平台很难准确掌握,确实需要政府权威信息的支撑。”
昨天,政府部门与第三方平台之间的“信息墙”宣告打破,浦东市场监管局尝试与“饿了么”数据对接,在餐饮店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陆家嘴地区率先试点。该局局长陈彦峰告诉记者:“我们试图整合政府与市场的数据资源,探索‘互联网+信用’监管模式,促进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线上线下齐抓共管。”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如何依托“大数据”监管模式,促使网络订餐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对各方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考验。在本市要求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公示餐饮单位证照等信息的基础上,浦东率先探索让政府数据主动走出“深闺”,实现与第三方平台数据的双向流动与多方共享。
目前,双方已完成入网餐饮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的对接,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管信息(俗称笑脸、平脸、哭脸)等。登录“饿了么”网站或用手机App订餐时,在餐厅列表页和详情介绍中点开“脸谱”图标,来自浦东市场监管局的证照登记信息和相关检查信息便一目了然。以陆家嘴区域为起点,信息共享将逐步在浦东新区辐射开来,预计最快今年底能实现全覆盖。
事中事后监管更贴合实际
如何盘活、用好政府与市场的“大数据”资源?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将实时流向“饿了么”,并向消费者公示,督促企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第三方平台在服务中形成的信用评价、交易记录、投诉举报等数据也将同步流向政府部门,推动“互联网+”与市场监管的深度融合。
记者发现,“饿了么”已将监管信息纳入入网餐饮单位的智能排序要素,还将逐步形成一套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配套采取关闭网店、停止网上经营、通报政府部门等手段,加强对入驻商户的线上管理和联合惩戒,以提高第三方平台餐饮服务的整体诚信度。
陈彦峰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将对检查情况和市场评价良好的企业实行“远距离监管”,充分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检查情况和市场评价差,甚至存在违法行为的商户,将集中力量予以严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市场监管局将同步探索更贴合实际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比如,当线上颇受公众欢迎的一家餐厅线下受到某些客观条件限制,暂时办不出证照,监管部门将尝试通过小餐饮信息公示、加强食品抽检等监管举措对其进行疏导和规范。
今后,浦东市场监管部门和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还将依托“大数据”在信用监管、智能监管领域大胆实践,包括实行食品信息追溯管理、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落实消费维权首付赔偿制、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等。陈彦峰表示,网络订餐行业只是第一步,更多行业和领域都有望推行“大数据”监管模式,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将逐步向社会敞开大门。(记者 唐玮婕 实习生 李心怡)